當秋日暖陽穿透層林,隨州銀杏谷迎來一年中最璀璨的時刻。央視《第一時間》《經濟信息聯播》聚焦報道,高峰時單日接待量突破3萬人次。銀杏谷的火爆,成為秋日文旅市場的耀眼存在。
這場“金色狂歡”,絕非偶然的流量爆發。從昔日“葉黃人來、葉落人散”的季節性困境,到如今“一葉破局”帶火全域的文旅盛景,隨州銀杏谷的出圈,是資源稟賦與創新思維的完美契合,是體制機制與市場需求的同頻共振。

從“觀葉賞景”到“銀杏IP”的價值升維
“銀杏樹不僅好看,更是慢時光的隱喻。”11月15日,千年銀杏谷文化旅游區一角的稼穡咖啡館內,來自河南信陽的游客張慧與閨蜜們拍照、聊天、喝咖啡,從秋日正午到暮色如紗。她感嘆:古銀杏的秋日美景與歲月流轉,給了她們“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情緒體驗。當日,秋高氣爽,景區入園游客約1.3萬人次。洛陽鎮組織鎮村干部、志愿者上路,引導游客車輛有序進入。
位于曾都區洛陽鎮的銀杏谷旅游度假區串聯5個村落、綿延12公里,520萬株銀杏樹遍布山谷。秋天來臨時,整片山谷化作金色海洋,被譽為“中國最美的秋天”。對核心資源的深度激活與價值重塑,是銀杏谷贏得游客認可最初始的因素。
在九口堰新四軍第五師革命舊址紀念館前,紅堰咖啡館選址在一株200多年樹齡的銀杏樹下。白色外墻搭配木質門框,一樹金黃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樹影斑駁打在放咖啡杯的小方桌上,咖啡館成為銀杏風光的延伸。分布在山谷中的裸心隱鄉、大樂之野、斜陽耒筑等精品民宿,落地時注重以“剛剛好”的設計將建筑后退,留白給自然,讓民宿不著痕跡地融入山谷的蒼翠和銀杏的金黃。
近年來,在放大生態優勢的同時,我市更深挖洛陽鎮的歷史脈絡,喚醒“永嘉之亂時洛陽人因銀杏似故土而定居”的遷徙記憶,提煉出銀杏“時間的禮物”等文化內核,讓每一株千年古樹都成為承載鄉愁、見證歲月的文化符號。這種文化賦能,讓單純的自然景觀擺脫了“顏值依賴”,升華為具有敘事張力的精神載體。
紅堰咖啡館前看銀杏落又生,落日山谷里在古樹下躺平,看著穿越千年、見證時光流轉的古樹始終靜默如謎,關于慢生活的回答不言而喻。旅游產品場景化,游客在觀賞金黃盛景的同時,更能獲得文化共鳴與情感滿足。
將自然資源轉化為文化IP,銀杏葉便有了超越審美本身的精神內涵,實現了價值升維。

從“季節限定”到“多元融合”的體驗重構
金秋時節,千年銀杏谷景區舉辦“銀杏谷金枝節”主題活動,文化展演、NPC互動、篝火派對、水幕秀等,帶給游客更豐富的沉浸式旅游體驗。
今年7月,完成提檔升級的千年銀杏谷文化旅游區重新開園,新增了銀杏博物館、長壽塔、俠隱莊、楓杏館等“五境十二景”。融合動漫秀、燈光秀、潑水狂歡等活動的夏日潮玩季,延續年輕力主張的泵道自行車聯賽……更多元的旅游產品,不斷更新的旅游體驗,千年銀杏谷景區逐步從單一的自然奇觀地,蛻變為集生態觀光、文化沉浸、藝術體驗、主題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旅游目的地。
“日均游客量明顯增加,打破了季節限制。”千年銀杏谷文化旅游區總經理汪旭說。
整個銀杏谷旅游度假區則推出“金秋暢游季”系列活動。古樹力量療愈工坊、輕裝定向徒步越野計劃、仙城山歷史文化周、杏運市集,以及將在年輕力中心戶外廣場開啟的鄉村時裝秀……摒棄打卡式游覽,多元旅游場景的構建,為游客提供了融入自然、深度社交與身心療愈的候鳥式生活方式,讓銀杏谷旅游從“季節限定”的“看樹”躍升到“全季候”的“綜合體驗”。
高端民宿集群的落地,改變了景區“有景無宿”的困境,入住游客可以在清晨的鳥鳴中醒來,在暮色四合時圍爐夜話,感受鄉村的寧靜愜意。鄉村生活美學空間的打造,進一步豐富了旅游體驗的層次感。落日山谷、友誼商店、紅堰咖啡館、青珞集、窯烤面包等新業態陸續落成,讓游客能夠在山野風光中享受都市化的休閑體驗。多元業態的融合創新,成為留住游客的關鍵支撐。
“花樣多,有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以及精品民宿,很看好景區發展。”從襄陽來銀杏谷發展的柴窯面包房主理人閆潤坤說。

從“政府主導”到“多方共贏”的生態構建
銀杏谷旅游度假區的蝶變,背后是一套打破傳統文旅運營的“銀杏谷模式”。
度假區創新性地實行政策權、運營權、投資權分立,于去年8月成立民辦非企業“銀杏谷旅游度假區發展社”,由理事會(含商家、政府、投資平臺、村民代表等)領導,實行社長負責制,負責統籌招商、宣傳、活動策劃;政府專注政策支持與生態保護;投資方聚焦業態升級。“專業人做專業事,合力激活綜合價值。”銀杏谷旅游度假區發展社副社長汪健鳴說。
銀杏谷高端民宿的建設,探索實行“政府資金領投、社會資本跟投、群眾資本共投”的模式。度假區旅游的火爆,吸引更多村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11月15日,在千年銀杏谷文化旅游區游客服務中心對面,永興村統一配置的攤位整齊排列,村民們現場炒制銀杏果,擺出上山摘的野生獼猴桃、核桃等山貨,以及從自家菜園摘來的小青菜、小蔥等現場售賣。“炒銀杏果,供不應求。”攤主村民張桂香說。一旁的杏鄉餐飲店,店主張成華從早上6點忙到下午3點不停歇。
“村民們要么自己開農家樂、擺攤賣農特產品,要么發租自家房屋,多的一年增收六七萬元,少的也可以賺近萬元。”千年銀杏谷景區所在的永興村黨支部書記胡享艮說。
高端民宿入駐,孫皓嗅到發展商機,研究生畢業后回村改造自家老房子辦起了叁生有杏民宿。裸心隱鄉、大樂之野、斜陽耒筑除管理人員外,其余員工九成都是洛陽本地居民。九口堰村發現市場商機,成立一家布草洗滌服務公司,承接度假區內所有酒店、民宿的布草洗滌業務,帶動10余名村民就業。
“當更多村民從旅游發展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受益者,保護古樹、維護環境、傳播鄉土文化化為自覺行動,鄉村文旅發展更具生命力。”洛陽鎮黨委書記黃超波說。(陳云 易睿其)
(責任編輯:徐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