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課的‘大’,不在場面大,而在能走進‘大’多數人的心里。我們宣講團隊以理論+文藝的形式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課’,在百姓大舞臺巡回宣講6場,覆蓋各年齡群體超5000人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對農業來說,高質量就是要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從賣原料向創品牌升級。”
11月13日,在黃岡市“親·聽”青年理論宣講比賽現場,來自各縣(市、區)及在黃高校的26名青年選手,以“牢記殷殷囑托 聚力建成支點”為主題,用身邊的小故事闡釋對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理解,用“青言青語”宣講“黨言黨語”,不僅給網上網下的觀眾帶來了一場思想理論盛宴,更是將黃岡“親·聽”青年宣講活動推向高潮。
從大別山深處的田埂地頭到城市的機關校園,從“云端課堂”的線上互動到實景宣講的沉浸式體驗……一場場有溫度、有力量、有新意的青年理論宣講,正以拔節生長之勢“聲”動大別山。
青春筑夢,理論鑄魂。2024年,黃岡市“親·聽”青年宣講團成立,吸引了全市各領域的優秀90后、00后青年參與,他們聚焦“為誰講”“講什么”“怎樣講”,廣泛開展分眾化、菜單式理論宣講,讓理論強音與青春潮音在大別山同頻共振。

從“有人講”向“講得好”跨越——多維組隊,鍛造青年宣講“生力軍”
“作為宣講團一員,用鄉親們聽得懂的鄉音,把‘銅鑼一響’的擔當講到大家心坎里,非常值得。”紅安縣青年宣講員吳夢瑤感悟道。
在紅安,廣納“90后”“00后”青年力量,組建起涵蓋多領域的規模化宣講隊伍,其中既有全國人大代表等先進典型,也有從“小小紅色講解員”成長起來的紅色基因傳承者。
理論之音傳得遠、入得深,核心在隊伍、關鍵靠骨干。全市宣傳系統市縣一體,搭建青年學理論、講理論、用理論的優質平臺,多維建隊,匯聚青春“代言人”,深化“親·聽”青年理論宣講品牌創建。
黃州區舉辦“理響黃州——青年理論宣講大賽”,通過以賽促宣、以賽促講的方式,為青年干部提供“講”的擂臺、“學”的平臺、“展”的舞臺,讓青年成為宣講的主力軍。從2次的參賽選手中遴選15人作為骨干宣講員,定期策劃主題,讓宣講隊伍壯起來,進一步提升宣講質效。
羅田縣遴選62名宣講團成員,組建3個宣講分隊,實行動態管理機制;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整合青年教師與優秀學生力量,設立5個宣講小分隊,讓師生成為理論傳播的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組建20余支青年宣講隊伍,培育骨干宣講員500余名,打造出多元化、專業化的宣講人才矩陣。
為推動從“有人講”向“講得好”跨越,各地創新培育模式,構建起導師幫帶+專題培訓+競技打磨的成長體系。
英山縣邀請省委講師團專家開展專題輔導,舉辦青年宣講員大賽,以賽代訓,形成培訓+競賽+實踐的遞進式培養鏈條。
武穴市組織宣講員開展模擬試講、復賽復盤會,邀請資深評委從政治性、思想性、感染力等多維度精準點評,實現從賽完即過到賽后提升的轉變。
紅安縣邀請縣內外優秀講解員、文史專家、模范老兵擔任導師,對宣講員進行面對面傳幫帶、手把手教方法,讓宣講技巧在傳幫帶中代代傳承……
如今,這支隊伍中既有深耕基層、懂農情的土專家,也有通曉理論、善闡釋的筆桿子,更有玩轉新媒體、會傳播的弄潮兒。他們用青春視角解讀政策內涵,用鮮活話語詮釋理論要義,讓理論宣講既有思想高度,又富民生溫度。

從“單向傳播”到“雙向共鳴”破圈——創新表達,讓理論有“煙火氣”
“訓練中,每一個動作都需反復打磨,是那份勇當前鋒、不勝不休的信念,支撐著我克服極限、堅持到底。當我和戰友們邁著鏗鏘的步伐,整齊劃一地通過天安門前,長安街青石磚上步履鏗鏘的96米128步,見證了我兒時夢想的璀璨綻放。”10月16日晚,在浠水縣大思政課進機關活動現場,浠水縣“親·聽”青年理論宣講員、曾參加“九三”閱兵女民兵方隊的“95后”浠水姑娘談穎,將個人成長與大別山精神傳承緊密結合,分享了自己由信念支撐的淬煉之路。
為讓有意義的宣講變得有意思,“聲聲”不息,入耳入心,我市始終秉持內容為王理念,引導宣講員從身邊暖事、家鄉新變化中挖掘素材,用小故事闡釋大道理,讓理論宣講真正走進大伙兒的心坎里。
以真實故事為載體,理論傳播更具溫度與厚度——
羅田縣宣講員晏揚帆以“我和羅田紅葉的故事”為題,講述當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木子樹變成“金葉子”的生動實踐;
黃岡師范學院的羅雅雯,講述她站上新加坡營銷大賽的舞臺,通過一件旗袍、一對耳釘吸引外國選手的故事,印證“7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中蘊含的文化自信。
王穎慧在講述孫雙雙的創業故事時,不僅描繪創業者的艱辛與堅守,更突出縣鄉村三級的暖心支持:縣科技經信局撥付補助款、電商協會對接資源、村委會協調場地。這些具體政策與真實場景,讓理論宣講滿是“煙火氣”。
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分眾化、對象化宣講,讓理論“飛”進萬家——
黃梅縣將宣講與黃梅戲融合,創排《綠水青山帶笑顏》等文藝作品送戲下鄉,讓理論隨戲韻傳萬家;
黃州區創新宣講+點單模式,將60個反映發展成就的故事納入資源庫,開展巡回點單宣講,讓宣講精準對接需求。
實景體驗式宣講更成新風尚,多元傳播,精準觸達末梢——
紅安縣創排《我和我的紅安》等大型實景劇,以沉浸式演出喚醒歷史記憶;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組織宣講員深入鄉村振興一線,開展田間地頭的宣講……
浠水縣推送“大音‘浠’聲”理論宣講短視頻16期,線上點擊量超33萬人次;黃州區在區級新媒體矩陣開設“理響黃州”專欄,推出微視頻30余期;羅田縣宣講員瞿志威拍攝“‘苕大姐’的紅苕夢”短視頻,記錄黨的政策在田間地頭落地開花的全過程。
在內容上,將黨的創新理論與本地發展實踐深度融合,聚焦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重點領域,精心設置宣講專題,讓理論宣講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溫度;在形式上,創新宣講+文藝、宣講+直播、宣講+視頻等“宣講+”模式,既宣講了政策,又回應了群眾訴求,還解決了群眾的問題,深受群眾喜愛,實現了從“單向傳播”到“雙向共鳴”的深度破圈。

從“理論認同”向“行動自覺”躍升——追光而行,以青春擔當賦能支點建設
“徐天治的實踐啟示我們:每個地區都能立足自身生態稟賦,找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讓我們以徐天治為榜樣,做‘兩山’理念的堅定踐行者,用雙手守護綠水青山,用智慧激活生態價值,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黃梅縣青年宣講員石勛以《一支“綠筆”繪出“金山”》為主題,講述五祖寺風景旅游林場場長徐天治的忠誠擔當故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青春筑夢,是時代賦予青年的使命與擔當;理論鑄魂,則是黨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與要求。我市“親·聽”青年理論宣講員既是理論的傳播者,更是理論的踐行者,在講述奮斗故事的同時,也在書寫自己的青春答卷。
在鄉村振興一線,青年宣講員是帶動群眾增收的“領頭雁”。孫雙雙的“黑豬跑跑”年營收突破55萬元,帶動周邊20多家農戶發展訂單農業;紅安縣馬歲月夫婦返鄉創業,將荒蕪的圍斗山打造成年接待游客超6萬人次的云海莊園,帶動30多名村民就業。他們用實干踐行理論,讓鄉村振興的藍圖在田間地頭變為現實。
在基層治理前沿,青年宣講員是化解矛盾、服務群眾的“貼心人”。浠水縣“金箔調解工作室”的巾幗調解隊,四年間調解各類糾紛120余起,榮獲“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黃梅縣593支志愿團隊、10.69萬名注冊志愿者,像毛細血管一樣將善意輸送到每個角落,讓慈善成為社會風尚。
在文化傳承現場,青年宣講員是連接古今的“文化使者”。黃州文旅青年打造東坡文化沉浸式夜游“從此東坡”,讓千年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黃岡應急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曹松,用京劇講思政課,讓國粹光芒照亮職校學子成長路;黃岡科技職院學生于智源,在東坡文旅志愿服務中,向游客講解東坡文化,傳遞文化自信。他們以青春之力,讓文化根脈薪火相傳。
在項目建設一線,青年宣講員用故事凝聚合力,為項目攻堅克難、順利推進注入力量。武穴交通系統青年干部程翔,在項目拆遷一線講述田家鎮“紅色渡口”的故事,引起百姓共鳴,促進武穴港多式聯運工程征地拆遷實現零上訪。該項目正在把“黃金水道”轉化為“黃金效益”。
浠水縣宣講員萬成分享自己放棄城市生意、回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修路建廠、發展產業的奮斗歷程;蘄春縣宣講員席炎佳聚焦金融賦能,講述農商行助力蘄艾產業、糧油生產的故事,展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實踐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親·聽”青年宣講已開展線下宣講1200余場次,推出網絡宣講微視頻200余期,累計覆蓋受眾超50萬人次,線上線下青年觀眾占比超90%。
潮涌大別山,青春正當時。黃岡“親·聽”青年宣講以青春之名傳理論之聲,以奮斗之力筑發展之基,不僅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更凝聚起全市青年投身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建設的磅礴力量,讓紅土之上的“理”花愈發芬芳。(沈紅星 胡雪瑩 郭平光)
(責任編輯:徐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