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宣恩縣椒園鎮椒園社區涼風片區,200畝曾經的閑置荒山如今已變身現代化葡萄種植園,成為遠近聞名的“吐魯番”。
今年10月,宣恩縣申報的椒園鎮《盤活閑置荒山推動“荒山蝶變致富園”》創新實踐,成功入選湖北省自然資源領域“金木水火土數”國有“三資”盤活典型案例(第一批),記者最近前往探尋其中的故事。
荒山之困
長期以來,涼風片區的200畝荒山荒地處于閑置狀態,土地零散、利用率低,生態與經濟效益未得到有效發揮。當地農民蔡文念還記得:“以前這片山地荒著,草長得比人還高,看著都心疼。”
面對土地資源匱乏與發展需求增長的矛盾,如何喚醒這些“沉睡”的資源,成為椒園鎮推動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難題。
2025年,宣恩縣為盤活荒山荒地荒灘資源,啟動“三荒”創新開發利用試點工作,將椒園鎮椒園社區涼風葡萄園項目納入試點范圍,通過科學規劃引導和市場機制運作,引入椒園鎮國有平臺宣恩縣施南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進行綜合開發。

葡萄種植基地。 (資料圖)
宣恩縣組織專業技術力量對全縣范圍內“三荒”等未利用地開展專項清查,椒園鎮在縣級專班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工作,全面摸清資源的權屬、面積、分布和生態本底狀況。
通過嚴格落實椒園鎮鄉村規劃師直連到村服務機制,運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以“三區三線”數據管控,科學劃定宜耕、宜林、宜居區域,為試點項目選址和規劃實施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
這套“調查評價—科學規劃—生態開發—產業融合”的模式,后來成為宣恩縣荒山盤活的關鍵所在。
創新之舉
涼風葡萄園創新采用“土地經營權入股+流轉”方式,由村集體統一整合農戶零散土地,引入市場主體統一開發運營,形成“國有公司+社區+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有關部門主動提供用地政策咨詢和手續辦理指導,確保項目依法依規用地,既保障了土地資源的規?;?,又確保了各方利益共享,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在開發過程中,椒園鎮嚴格執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要求,采用生態護坡、節水灌溉等綠色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對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壞。通過生態化開發和綜合治理,項目區植被覆蓋率提高60%,水土流失量減少80%,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生態改善的良性互動。
技術員雷華軍指著整齊的葡萄架介紹:“我們采用滴灌技術節水50%以上,生態護坡防止水土流失,還建設了生態溝渠保護水質,使得種植的葡萄完全達到了綠色食品標準?!?/p>

采摘葡萄。 (資料圖)
“陽光玫瑰”純甜無酸,“夏黑”皮薄爆汁,“藍寶石”脆甜無渣,“深紅”無籽清新爽口,“藤稔”顆粒飽滿……5個品種的葡萄,從7月到10月錯峰梯次成熟,延長市場供應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由于葡萄園臨近曜天眼景區,今年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采摘打卡。
振興之變
累計帶動30名村民穩定就業,農戶通過土地入股獲得分紅,人均年增收3.2萬元;村集體通過土地入股年分紅15萬元…… 荒山蝶變“吐魯番”不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的資金來源,還帶動周邊鄉鎮盤活類似用地100余畝。

葡萄種植基地。 (資料圖)
在葡萄園務工的農戶唐澤友笑著說:“我今年51歲,出去打工不好找工作,現在在家門口就能上班,一天能掙100多元,還能照顧家里,這比守著荒山強多了!”
宣恩縣施南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磊介紹,在種植基礎上,計劃延伸鄉村旅游功能,預留農業休閑旅游設施空間,用于配套建設觀光步道、體驗農場等休閑設施。下一步涼風葡萄園將探索“農業+旅游”“農業+文創”等新模式,打造集水果采摘、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繼續有效提升土地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椒園鎮在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指導下,通過“組合供應、立體開發、荒山盤活”這一系列環環相扣的改革創新舉措,不僅有效盤活了“沉睡”的自然資源資產,更在實踐探索中打造了環節更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營商環境。
椒園鎮主要負責人表示:“涼風片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將系統謀劃、精準施策,盤活更多國有‘三資’,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毛國寅 楊輝 陳祥遼)
(責任編輯:徐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