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城市是凝固的歷史,是活著的文脈。從青磚黛瓦的歷史建筑到氣勢恢宏的工業遺址,從口耳相傳的民俗非遺到融入日常的生活肌理,歷史文化名城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鐫刻著文明演進的清晰足跡。
為探尋城市深處的文化根脈,展現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共生,講述黃石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不懈努力,即日起本報開設“傳承歷史 循跡黃石”專欄報道,聚焦黃石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物、歷史建筑、文化名鎮名村、非遺傳承等方方面面開展報道,見證黃石老街區的活化新生,感受非遺技藝的匠心溫度,讀懂城市文化傳承的當代密碼。
一半詩意、一半煙火,藏在悠長歲月里的老街區,是凝固年華的史詩,更是催人奮進的精神坐標。
長江之濱,華新水泥廠舊址的巨型濕法回轉窯靜靜矗立,銹跡斑斑的窯身鐫刻著“遠東第一”的榮光。而此刻,窯體旁的草坪上,年輕人搭著露營帳篷談笑風生;不遠處的細磨車間里,光影藝術展正在“鋼鐵叢林”中上演。這組穿越百年的場景對話,正是黃石歷史文化街區活化的生動注腳。
2021年,黃石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開啟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化利用的創新實踐。從大冶鋼廠蘇式建筑的工人村,到百年水泥廠的華新1907,再到被譽為“黃石漢正街”的上窯和平街,黃石用行動讓承載城市記憶的“工業古董”重獲新生,書寫出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的精彩篇章。

有機更新 實現活態傳承
秋末冬初,細雨如絲。蘇式紅磚的礦山二路宿舍歷史文化街區里,三三兩兩的老鄰居們正坐在“光陰故事里”閑話家常。
礦燈、安全帽、礦工服、扁擔、麻袋、水桶……“光陰故事里”主題生活空間的房間由居民無償提供,物件都是居民捐贈的“傳家寶”,當地將老礦工人的衣、食、住、學、行等礦山文化生活元素復刻到主題生活空間內,再現了老一輩的奮斗歲月。
這處街區的24棟住宅樓是大冶鐵礦職工集中生活區,見證了鐵山地區從礦業開發到工業建設的重要歷史階段,也是黃石工礦城市發展的縮影。2022年,我市借助城市更新項目,修繕街區老舊屋頂、更新墻面地面、清除空中線纜,并建起了鄰好共享小廣場、“678共享影院”、便民一條巷、“光陰故事里”。以前搬出去的很多老礦工如今又回來了,居民張榮清說:“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每天走在熟悉的街巷里,有時間就找鄰居老大哥聊聊過往,生活知足且幸福。”
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座城市“活著”的記憶,黃石一大批工業文明的印記,承載著人們牽掛的鄉愁。
老街日常、煙火溫情,在西塞山區大冶鋼廠蘇式建筑群歷史文化街區里,“穿越世紀滄桑的冶鋼蘇式建筑群”雕塑前,常有市民打卡留影。
“這里居住的大都是大冶鋼廠退休職工,大家對這里的感情很深,這里是我們的根。”當地居民說,這24棟蘇式建筑見證了冶鋼發展的光輝歷程,也是居民們的精神依托。
為配套大冶鋼廠擴建,20世紀50年代,24棟蘇式建筑沿坡而建,紅墻紅瓦、中軸對稱,被譽為“新中國成立初期黃石頂級居所”。然而,歲月無情,由于年久失修,現存的21棟建筑均出現墻體脫落、地板塌陷等現象,修復刻不容緩。今年,我市在當地啟動更新項目,對21棟蘇式建筑進行修繕除險。
活化不是簡單的“修舊”,更要“留魂”。街區在保留居住功能的基礎上,計劃將引入活力商業引流區、青創潮流區,建設青年公寓,不僅將此地建成居民的宜居家園,還將打造成為工業遺產展示區、蘇式建筑文化體驗區。
活化利用 激發時代活力
華新水泥百年廠房的文化逆襲,正在精彩演繹。
“沒想到停產后的水泥廠,能比鼎盛時期還熱鬧。”看著展廳里絡繹不絕的游客,華新水泥廠退休工程師王建國眼角泛笑。

華新1907文化遺址公園
華新水泥舊址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18.46公頃,84處文物遺存曾一度陷入沉寂。遵循“修舊如舊、分類施策”原則,近年來,我市對華新水泥廠舊址大力實施活化利用。如今粗細磨車間、水泥濕法回轉窯、聯合儲庫變身為工業博物館;原包裝水泥外運火車站臺及相關建筑成為非遺文創空間、草坪區域后備箱市集;新青年半島打造起文旅商業態體驗的商業開發區。
業態創新讓歷史有了溫度,“華新1907文化公園”開園3年多來,已成功舉辦“華新1907百年榮光”展覽、“2023黃石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黃石市城市更新建設展”、“品茗磁湖 香飄黃石”首屆黃石茶文化節、2024年“三星堆光影藝術展”、2025年“山海經光影藝術展”等活動,接待游客和參觀人員35萬人次,成為我市工業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的典范。
更令人驚嘆的是,“華新1907文化公園”還加強與高校院所合作,將五羊巷片區活化利用為湖北美術學院協同創新示范基地,創建起了全國首個高等美術院校和工業歷史舊址相互賦能的特色場景化教學空間。
從“活”到“火”,承載著厚重歷史的上窯和平街,也在城市更新中涅槃新生。
作為黃石老城區的百年老街,上窯和平街承載著數代人的集體記憶,這里匯聚了百貨、五金、副食、服裝等眾多商店,是鄂東南地區最大的小商品綜合批發市場,
然而時光荏苒,這條老街在時代變遷中逐漸衰落。由于當地人口密集、老舊危房及商鋪多,上窯和平街曾一度陷入“拆不動、遷不走”的困境。

改造后的上窯商貿區
2023年,我市啟動上窯商貿片區改造城市更新項目。今年元旦,修繕一新的“上窯記憶”和平街特色商業街區開街,在保存了上窯碼頭、百年商貿盛景歷史文化遺跡的同時,打造出集文化、藝術、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街區。今年春節,一場精心策劃的年貨節讓這條百年老街重煥生機,年貨節吸引超過2萬人參加,當地居民葉永祥感慨:“在這里住了大半輩子,看到重新繁榮的街巷,特別自豪高興。”
規劃保護 賡續城市文脈
老街深巷藏新章,如今,我市越來越多沉寂的歷史街區重煥生機,成為展示城市文化、承載市民記憶、吸引游客打卡的新地標。
“我市擁有黃石老城區和鐵山城區兩個歷史城區,具有6個規模成片的歷史街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負責人介紹,為加強保護,我市制定出臺了《黃石市工業遺產保護條例》《黃石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辦法(修訂)》等規范性文件,為保護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和操作指南,并按照“屬地管理、產權有責”原則,構建起了到邊到底的歷史文化資源“大保護”工作格局。

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
歷史文化街區的一磚一瓦,承載著城市發展的滄桑與更迭。目前,黃石6處街區入選第一批湖北省歷史文化街區,我市迅速制定《黃石市省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21—2035年)》,將6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措施逐個明確——
華新水泥廠舊址打造黃石中央文化會客廳、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打造濱江步行空間、大冶鋼廠蘇式建筑群發展寫生及旅游業、大冶有色辦公和生活區打造高端商貿會客區、礦山二路宿舍建成生態康養街區、大冶鐵礦廠光明里宿舍建設“生活—旅游展示”型街區……“一區一策”的思路,讓街區活化之路“百花齊放”。
街區保護不是為了打“造景”,而是真正改善民生、服務群眾、助力發展——
作為大冶有色辦公和生活區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銅都社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派歐式花園景象,通過改造,原本污水橫流,蚊蠅亂飛的破舊小區已不見蹤影,搖身一變已成風情街景。而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歷史文化街區,擁有9處文物保護單位及相關遺存,在這里,人們不但能觸摸到清末民初中國近代工業蹣跚起步的堅實肌理,更能在高爐殘基的剪影里,讀懂一代代產業工人用汗水澆筑的實業夢想。
眼下,《黃石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4—2035年)》已通過專家評審,《規劃》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的保護進行了再明確。黃石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日通過省級評估、《黃石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出爐,這都標志著我市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進入了新階段,又將為黃石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利用帶來新的機遇。
歷史與現代交融,奔赴美好未來。通過有機更新、活化利用與科學規劃保護,黃石正在讓歷史文化街區重煥生機,為城市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