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風暖,楚韻情長;群賢畢至,共話華章。
10月28日,2025年黃岡市“楚商回鄉”暨金秋招商推介活動在遺愛湖畔舉行,從“楚商回鄉 共建支點”座談會,到光電子信息產業和裝備制造產業兩個專場推介,再到金秋招商大會,以拳拳盛意邀請“城市合伙人”,與黃岡共續更多“春天的故事”。
這是一次鄉情與發展的交融之約。20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楚商賢達、光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行業翹楚齊聚一堂,共敘鄉情、共謀發展、共話未來。
這是一次合作與共贏的啟程之旅。3個基金項目和70個重點產業項目集中簽約,為黃岡在支點建設中勇擔使命、不勝不休注入新動能。
“黃”金發展期,“岡”好遇見您;合作奏響新序曲,發展再譜新華章。

從座談會的心聲共鳴,看黃岡戰略棋局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楚商回鄉 共建支點”座談會現場,市委書記李軍杰,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潔等市領導與大家圍坐在一起,鄉音與掌聲交織,10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楚商代表相繼發言,赤子情懷溢于言表。
“每一次歸來,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都非常振奮,更讓在外打拼的楚商對回鄉建設充滿期待。”
“回報家鄉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10多年來,我在武穴投資了8個項目。”
“從我們牽線的投資100億元三利譜偏光片項目快速落地,看到了黃岡發展潛力。”
“黃岡利用優質岸線資源,發展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其時已至,建議重點從應用場景開發的需求端來開發船型。”
“40分鐘到武漢城區、15分鐘到花湖機場,黃岡市區臨漢、臨空、臨江、臨鐵的區位優勢,是招商最大的底氣。”
“黃岡之于武漢,就像蘇州之于上海、東莞之于深圳,我們應該有招大項目、好項目的自信。”
……
薛敏、張國雄、占金鋒、李勍、邢俊、夏曙鋒、周達、喻鵬、李治峰、陳步東等楚商大佬,或分享回鄉投資興業的實踐感悟,或結合各自深耕領域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他們在交流中凝聚共識:黃岡逢天時、得地利、聚人和,迎來跨越發展的黃金期。
如何將黃岡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聽了大家發言后,市委書記李軍杰即興以《黃岡地理區位圖》《武鄂黃黃區位和交通圖》為道具,向會場的楚商賢達介紹黃岡的發展思路——
黃岡正處于武漢都市圈連接大別山的中間地帶,眾多戰略機遇疊加,有條件把武漢都市圈的能量轉移到黃岡,再通過黃岡輻射到大別山區,帶動鄂豫皖邊界地區高質量發展,這就是黃岡在支點建設中扮演的角色、承擔的功能。
發展戰略:“依托都市圈、輻射大別山”,系統承接都市圈交通物流、科創產業、公共服務、文旅消費等要素賦能,帶動大別山毗鄰地區發展。
發展路徑:對內整合、對外開放,山貨出山、消費進山。
發展目標: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重要功能區,著力打造全國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市委書記擲地有聲講述黃岡戰略棋局,不僅傳遞出黃岡以鄉情聚人心、以真心換實心的鮮明態度,更加堅定了楚商“歸巢”的信心。
從簽約臺的重點項目,看黃岡產業布局
金秋招商大會上,智能裝備與光電子信息兩大產業專場推介會,嘉賓與專家的深度解析引發現場思考,本地企業與外地企業的路演輪番登場;黃岡高新區、市臨空經濟區、市文旅局分別圍繞光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產業,低空經濟和空港經濟產業,文化旅游產業,作推介并發布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勾勒出產業升級的清晰路徑。
隨著70個產業項目依次完成簽約,現場氣氛達到高潮。這些項目與黃岡各地“2+2”主導產業布局高度契合,成為黃岡產業布局的生動窗口——
黃岡高新區發揮光谷第九園體制優勢和黃岡化工園資源優勢,全面對接武漢“光芯屏端網”產業鏈,依托長江存儲、華星光電、712所等光谷龍頭企業,聚焦光電子材料、濕電子化學品等細分領域,打造華中最大電子材料基地。會上,高新區成功簽約了新型光電材料中試基地、愷聯改性多糖新材料、特種光模塊、光電子器件制造等多個延鏈補鏈項目。
依托花湖機場打造空港城,建設黃州臨空物流樞紐,臨空經濟區簽約了凈菜加工物流配送、臨空冷鏈物流產業園、區域金融中心、城東綜合館運營等強鏈項目。
我市整合六大文化資源及得中獨厚的交通網絡,突出“運營為王”,打造一批高辨識度的文化IP,不斷創新文旅消費場景,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會上,黃岡航天農文旅綜合體、福漢木業原木集散中心、歡聚谷青年公寓、英山尖康養旅游度假區等10個文化旅游和服務業項目,成功與黃州區、紅安縣等地簽約。
風光互補一體化路燈、分布式風光互補一體化、獨立儲能電站、風光水儲多能互補基地等新能源產業項目的簽約,為我市依托獨特的風、光、水自然資源,發展綠色儲能產業,建設中部地區新能源示范城市注入新動能。
麻城、武穴等地簽約的10 個綠色船舶產業項目,將助力我市發揮285.3公里長江岸線資源優勢,推進船舶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湖北省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轉型升級先行區;
浠水、羅田等地簽約的智聯精密驅動伺服電缸項目等10個裝備制造產業項目,將加快我市依托科峰傳動等龍頭企業,推動人形機器人、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集群化發展。
一次次握手、一份份協議簽訂,讓單個項目的 “點” 連成產業集群的 “面”,為黃岡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
從推介場的要素保障,看黃岡營商格局
“‘企業是樹,環境是土’,黃岡始終把企業家當家人,把企業事當家事,用心用情解決大家的急難愁盼。”在金秋招商大會致辭中,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潔細數黃岡“秋約下的守護,是此心安處的保障”——
為破解融資難,在全省首批推出科技企業“知信貸”、中小企業“商信貸”和“兩農”信用貸,已幫助3000余家企業拿到126.6億元貸款。同時,50億元政府引導基金還在持續為初創企業“輸血供氧”;
為破解辦事繁,擦亮“岡好辦”品牌,項目審批時間壓縮60%,變“企業跑”為“政府跑”;
為破解留才難,推出“人才新政2.0版”,吸引在外黃岡人“歸巢”。
優質的營商環境,不僅是區位優勢突出、產業鏈條完善,更需全要素保障。在招商大會現場,副市長胡昊作的《以要素賦能,與機遇同行》的推介——
活水涌金,資本合伙“陪長遠”:基金是產業發展的引擎。我市按照“引導基金+母基金+子基金”的分層架構,構建了“1+2+N”的投資基金矩陣,總規模超50億元,做企業最堅實的資本合伙人。
良巢已筑,標準廠房“拎包駐”:成本是企業的生命線。我市打造了一批功能完善、配套齊全的產業承載平臺,可直接利用的面積88萬平方米,涵蓋廠房、辦公樓、宿舍樓等,可“拎包入駐、輕裝上陣”。
沃土藏金,千畝熟地待“落子”:黃岡作為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重要功能區,正著力推進城市更新與功能轉換,全力破解土地要素瓶頸,推動項目落地“零等待”。目前,市區具備供應條件的優質成熟地塊9000余畝,涵蓋商業、居住、工業及文化等多種類型。
“在家鄉投資產業的快速成長,已讓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親商、重商、尊商、安商氛圍濃。”清華大學李亮教授創辦的英創匯智、北大學子馬運峰打造的綠色建材供應鏈,都在黃岡實現了從“想法”到“產業”的跨越,這正是黃岡營商格局的生動體現。
以“楚商”之名相聚,為“發展”之責攜手。市領導向楚商鄉賢們發出真誠邀請:眼下的黃岡逢天時、得地利、聚人和,迎來跨越發展的黃金期,讓我們攜手并肩、同心同行,讓更多的優質項目在黃岡落地開花,把黃岡的好山好水、好文化、好物產、好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向著“五年沖刺5000億元”的新目標鏗鏘進發,在深度參與支點建設中加快實現“兩個更好”,書寫更多“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新故事!(沈紅星 曾詠華 李娜 盧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