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韻翩翩,舞醉蓉城。
10月8日、9日,原創舞劇《樂和長歌》代表湖北參加在成都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角逐第十八屆文華獎。兩場演出,盡展浪漫瑰麗、神秘奇幻的楚文化,現場氣氛爆棚,掌聲此起彼伏。
文華獎是國家舞臺藝術最高政府獎,每3年評選一次。本次評選,湖北舞劇《樂和長歌》、楚劇《田耕牛本傳》等5部作品入圍終評,彰顯了湖北文化藝術深厚的底蘊與蓬勃的創新活力。
“十四五”時期,是湖北文化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全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以建設文化強省為目標,推動文明文化“兩翼齊飛”、加速事業產業“雙擎驅動”,為支點建設注入了強勁精神文化力量。
為什么湖北氣場奔騰
精神能量匯聚荊楚家園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湖北館生動展現荊楚風、長江潮、文化韻、科技感的新時代湖北文化特色。(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人無精神則不立。“十四五”期間,文明力量浸潤荊楚大地,“社會文明程度高”正展現更加清晰的模樣。
五年來,全省上下高舉思想旗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荊楚大地文明新風撲面,團結奮進的精神能量更加強勁——
一座座紅色地標,在荊楚大地上聳立,“三大精神”潤澤荊楚。2021年以來,湖北加快推進湖北革命軍事館等“三館一基地”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英山園區及鄖西段建成開放,全省大力弘揚和踐行大別山精神、抗洪精神、偉大抗疫精神,今年以來全覆蓋開展“大思政課”宣講8600余場。
今年6月,湖北發布“三大精神”百大紅色地標名錄。中共五大會址、八七會議會址、黃麻起義紀念園、董必武故居、中原軍區舊址、洪湖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園……承載湖北紅色基因譜系的100處紅色地標熠熠生輝,人們從中汲取精神滋養、凝聚奮進力量。
一位位典型榜樣,成為引領前行的燈塔。從身患漸凍癥仍堅守抗疫一線的人民英雄張定宇,到逆行沖鋒的快遞小哥汪勇;從縱身一躍勇救落水群眾犧牲的李林雨,到堅持十余年為村民義診的“候鳥醫生”杜榮輝……五年來,湖北先后有3人(組)獲評“時代楷模”,5人獲評全國道德模范,175人(組)榮登“中國好人”榜。202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回信肯定勉勵湖北丹江口庫區志愿者。燦如繁星的先進典型,用平凡感人的舉動,為全社會樹立了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道德標桿。
一個個文明陣地,是服務群眾的生動平臺。目前,湖北全覆蓋建成縣鄉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構筑起堅實的精神文明建設陣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一座座文明城市,成為展示湖北文明形象的亮麗名片。“十四五”期間,湖北文明城市創建喜獲豐收,黃石、襄陽、荊州、咸寧、竹溪、遠安、當陽、老河口、鐘祥、嘉魚、仙桃、天門等12個城市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數量超前六屆總和,居全國第五。迄今,全省全國文明城市數量升至22個。
為什么長江歌聲嘹亮
長江文化激蕩中國文脈

9月12日晚,萬眾矚目的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在武漢盛大啟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
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五年來,湖北以蹈厲之姿,務實之舉,在賡續中華文脈中守正創新,奮發有為。
扎根荊楚文化厚土,文藝精品百花齊放。電影《中國醫生》《我的父親焦裕祿》、電視劇《功勛》《外交風云》、紀錄片《金銀潭實拍80天》、話劇《屈原》、廣播劇《問天》等12部作品獲“五個一工程”獎。《“一帶一路”大百科》《馬蘭的孩子》《長江文化史》等16個項目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獲獎數量居全國第二。《浴血榮光》等3部重大主題電視劇在央視熱播,不斷刷新收視紀錄。
高舉長江文化大旗,荊楚千年文脈賡續傳揚。“十四五”期間,湖北完成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新增3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5個項目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連續四年上榜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持續編纂《荊楚文庫》,累計出版631種767冊,被國內外500多家單位收藏。
加強長江文化傳承發展,成立長江文化研究院、長江文化國際傳播中心,加快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等重大標志性項目。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創新舉措——長江文化藝術季連續兩年成功舉辦,各項活動高潮迭起,奏響長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澎湃樂章。
文化產業量質并進,文化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十四五”期間,湖北文化產業走出一條“V”形反轉并持續向上的躍升曲線。全省規上文化企業數量從2967家增長到4213家,居全國第六;主營業務收入從3796億元增長到535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9%。文化新業態營收從1027億元增長到196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6.7%。
為什么湖北知音遍及全球
幸福之地“詩與遠方”魅力日增

“十一”小長假,湖北省博物館內,大批遠道而來的游客在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等熱門展廳門前有序排隊參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通訊員 黃敏 攝)
觀國寶重器,賞編鐘樂舞,暢游中秋之夜……今年“十一”長假,湖北省博物館再次成為頂流打卡地。8天假期,預約天天爆滿,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0.6萬人次,日均游客量較去年同比提高17%。
這是湖北大力推進文化惠民,打造魅力“詩與遠方”的生動而火熱的縮影。
五年來,全省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夯實,公共文化服務精細惠及大眾,文旅融合激活美麗湖北,文化惠民滋養百姓生活。
文化惠民提質增效。省博物館三期、基層“四館三場兩中心”等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全省共建成公共圖書館119個、文化館126個、博物館245個、美術館63個、非遺展示館39個、數字農家書屋2.3萬多個,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加快形成。各級文化單位常態化開展文化惠民活動5.5萬余場,組織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46萬余場,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知音湖北”叫響全國,“詩與遠方”交相輝映。湖北是一幅美麗的畫、一本厚重的書、一首激昂的詩、一座豐饒的園、一座通達的橋——以“五張金名片”為引領,全省整合文旅核心資源,推出“神武峽”“赤黃紅”兩大文旅主軸。啟動知音湖北全球推廣計劃,相繼舉辦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世界武當太極大會等節會賽事,湖北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韻,日益深入人心,陶醉四海游客。
2025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4.36億人次,同比增長14.68%,旅游綜合收入4548.83億元,同比增長16.02%,預計年底將突破“萬億”大關。
回顧“十四五”,湖北文化建設的畫卷波瀾壯闊,這是荊楚大地千年文脈的厚積薄發,也是英雄湖北自強不息的浴火重生。展望“十五五”,湖北將牢記囑托,勇擔支點使命,大力實施文化創新戰略,精心培育文旅支柱產業,奮力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交出一份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的合格答卷。(農新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