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湖北實驗室效能提升十大行動,每年產出30項以上標志性成果;對首版次軟件研制和示范應用進行雙邊獎勵,最高達1000萬元;支持工業軟件核心技術攻關和人工智能大模型開發,最高獎勵500萬元;每年發放5000萬元上云服務券,引導中小微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近日,我省印發《關于加快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出臺24條舉措,明確到2027年,全省科技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四大領域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顯著提升。
為制造業裝上“聰明的大腦”和“起飛的翅膀”
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是以知識、技術、智力資本為核心投入要素,為制造業提供高增值服務的門類。它不直接從事制造工作,卻通過研發、設計、物流、信息、金融等服務,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被譽為制造業“聰明的大腦”和“起飛的翅膀”,是孕育新經濟新動能的“孵化器”和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放眼全球,蘋果、高通、英偉達、華為等已成為生產性服務業的佼佼者。在湖北,九州通、黑芝麻智能、大唐互聯、理工數傳、光庭信息、鐵四院等一批代表性企業正迅速成長。目前,我省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已位居中部第一,工程設計等重點領域綜合實力走在全國前列。
不過,與發達省份相比,我省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比如工業互聯網、算力和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貿易等新興領域發力不夠,缺乏面向全國的技術轉移、數據交易等要素交易服務平臺等。
為此,《措施》立足湖北交通區位、科教資源、產業基礎、市場規模等比較優勢,圍繞科技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商務服務四大領域分行業施策,鍛長板、補短板、塑新板,力促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
實施湖北實驗室效能提升十大行動,每年產出30項以上標志性成果

其中,科技服務成為重點。在這一領域,湖北優勢明顯。僅10家湖北實驗室,就已孵化培育企業45家,實現自我創收近14億元,產出一批重大代表性成果,成功帶動化合物半導體、先進封裝、新能源船舶、現代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快速發展。
如何持續放大科技服務催化效應?《措施》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共同發力,支持研究和試驗發展:一方面,實施湖北實驗室效能提升十大行動,每年產出30項以上標志性成果,對湖北實驗室績效提升、規上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年度研發投入增量給予獎勵;同時,實施科技創新券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購買科技創新服務,按實際發生金額的30%最高獎勵20萬元。
檢驗檢測、知識產權、工程設計也是科技服務的重要組成。以檢驗檢測為例,我省已建成34家“國字號”質檢中心,覆蓋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成為“51020”現代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技術基石。

根據《措施》,下一步,我省還將加快氫能國家級質檢中心和低空裝備、人形機器人、工業母機、新型信息網絡、時空智能等領域省級質檢中心建設。同時,布局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概念驗證中心、制造業中試平臺并加大獎勵,爭創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實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試點,支持湖北工程建設標準、服務、技術、裝備、綠色建材、品牌等“走出去”。
支持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首試首用”
信息服務也是湖北的優勢所在。近年來,我省加速實數融合,數字經濟規模連續6年中部第一。為放大優勢,《措施》明確,加強算力、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開發應用,打造“世界工業軟件之都”。其中,對納入省級及以上首版次軟件推廣應用指導目錄的產品,對研制生產單位和示范應用單位雙邊最高獎勵1000萬元。支持工業軟件核心技術攻關和人工智能大模型開發,最高分別獎勵500萬元、100萬元。支持企業圍繞工業、辦公、政務、醫療、出版、教育、游戲、交通等領域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首試首用”。
此外,《措施》直擊企業需求核心,除發放算力券,支持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使用算力資源外,每年還發放5000萬元上云服務券,引導中小微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金融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為強化金融的支撐功能,《措施》提出,引育優質金融機構,推動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全牌照”布局、多渠道補充資本,高水平推進武漢科技金融中心建設。同時,重構引導基金體系,聚焦“51020”先進制造業和五大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打造一批重點產業投資基金群,圍繞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細分領域設立一批子基金;構建專業化、市場化種子投資、天使投資基金群,探索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先投后股”試點;擴大知識價值、商業價值信用貸款發放規模。
針對商務服務,《措施》則提出,深化“鐵水公空郵倉”數據融合,做優“商物資信”四流合一的現代供應鏈服務;支持引進高端國際會議、知名品牌會展;鼓勵發展共享用工等新興業態;支持“專精特新”中介服務等。
此外,我省將鼓勵符合條件的特色化專業樓宇申報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打造30個省級“兩業融合”產業集群,并遴選培育一批省級服務業“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引領帶動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謝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