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大別,月滿江皋。
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黃岡上演了一場文旅融合的精彩盛宴:“大美黃岡 此心安處”品牌全面出圈,全市接待游客541.4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5.7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95%和25.17%。
紅色景點人流如織,夜游經濟璀璨奪目,鄉村曬秋韻味悠長,國潮科技體驗新奇……亮眼數據背后,是一支懂文化、懂旅游、懂市場、能擔當的干部隊伍,用“硬核”作為將文旅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的生動實踐。

素質提升強根基,鍛造專業“文旅鐵軍”
“過去講文旅,總覺得是靠山吃山;現在才明白,要靠專業吃飯。”市文化和旅游局一名年輕干部的心聲,道出干部素質提升的迫切性。
面對國慶黃金周這場文旅大考,黃岡超前謀劃,制定《市直文旅系統干部素質提升班實施方案》,構建起覆蓋全系統的專業化培訓體系,為假日文旅市場的旺盛發展注入專業動能。
政治理論鑄魂、黃岡文化溯源、黃梅戲教唱、新聞攝影實操、講解規范演練……11期專題培訓與近300期行業培訓交織成網。
在東坡赤壁,干部們實地感悟“一詞二賦”的文學價值,為黃金周期間的文化講解儲備知識;在紅安七里坪,他們重走紅軍路,理解紅色文旅的精神內核,為紅色景點接待做好充分準備;在遺愛湖畔,他們學習如何用鏡頭講述城市故事,為文旅宣傳積累素材。“每期培訓都直擊痛點,讓我們從‘門外漢’變成‘內行人’。”一位參與培訓的干部說。
培訓的生命力在黃金周期間得到充分體現。得益于創新建立的“學-練-用-評”閉環機制,干部們在實戰中展現出過硬專業素養。在遺愛湖夜游項目現場,經過專業培訓的講解員們,將東坡文化娓娓道來,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大江東去”的意境;在各紅色景區,干部們熟練運用培訓所學的講解技巧,讓革命故事更加生動感人……
特別是在推動跨省資源整合上,黃岡文旅干部先后4輪赴信陽、六安等地對接,聯合鄂豫皖7縣(市)推出12條紅色精品線路,推動紅安七里坪、安徽金寨天堂寨等45個景區“一票通游”,國慶期間跨省游客占比顯著提升。

項目攻堅練硬功,一線錘煉統籌能力
“文旅不是文旅局一家的獨角戲,而是全市上下共同參與的大合唱。”市委組織部負責人的這句話,道出此次黃金周成功的關鍵——唯有凝聚全市合力,才能交出亮眼答卷。
面對雙節疊加的文旅大考,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動,成立文旅工作專班,市委書記李軍杰一周3次深入一線調度,市長劉潔全程督戰,構建起“市區聯動、部門協同、全員上陣”的高效攻堅機制,為假日文旅市場夯實運行基礎。
文旅發展,項目為王;干部成長,實踐為要。我市緊扣市委“項目建設年”部署,將文旅項目作為干部練兵場:組建市領導帶隊的招商與項目推進專班,推動干部“走出去”精準招商、“沉下去”一線推進,在對接企業、解決難題中提升統籌攻堅能力,這些實戰本領成為支撐市場熱度的重要底氣。
“67天建成遺愛湖夜游項目,63天推出音樂劇《大江東去》,這是黃岡速度,更是干部擔當。”黃州區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感慨。起初,這兩個項目曾被合作方直言“國慶前不可能完成”,但市區兩級專班并未退縮:資規部門打破常規流程,直奔項目現場辦公,快速解決用地審批難題;住建團隊優化施工方案,同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與場景布置;文旅干部駐點項目現場,全程協調演出排練、設備調試等環節……各部門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最終讓千架無人機點亮遺愛湖夜空,讓“大江東去”的豪邁意境在東坡外灘實景重現。項目一經推出便成為“爆款”,國慶期間累計收入超400萬元,成為游客爭相體驗的文旅新地標。
此前,我市已通過精準招商儲備充足“糧草”:147個億元級文旅項目簽約落地,110個項目“當年簽約當年開工”,東坡文化國際旅游區等188個重點項目加速建設,這些飽含特色的文旅產品,在黃金周期間集中釋放吸引力,成為留住游客的核心優勢。
從招商到運營,市區主城崛起專班統籌推進,干部們落實“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機制,既保障項目高效運轉,也在實戰中錘煉統籌能力,實現“項目出成果、干部長本領”的雙贏。

精細服務暖人心,下沉一線優化體驗
“游客的體驗感,就是干部的考核表。”黃金周期間,黃岡干部用一系列創新服務,將“寵客”進行到底。
在黃州區委機關食堂,四菜一湯的15元惠民套餐日均接待游客700余人,中秋當天更送出千份月餅、水果;黃州區開放33家機關單位近5000個車位,協調商業停車場同步免費,有效緩解黃金周期間“停車難”問題;紅安縣副縣長、文旅局長直接公布個人電話,點對點解決游客問題的一系列創新舉措,獲得游客一致好評。
更精細的服務體現在機制創新上。全市建立的旅游投訴聯動機制,在重點景區設置的現場投訴點,構建起“接訴—分派—處置—反饋—回訪”全流程響應體系,確保國慶期間處理的13起投訴全部當日辦結。3000名干部化身“旅游管家”,貼心服務護航全域旅游。在黃岡市區,公安干警蹲守兩小時保活動安全,供電團隊“一線一案”守護千燈齊明,衛健系統設置4個醫療點處置10起突發情況……公安、交通、消防、衛健、應急、城管、住建、商務、宣傳、社工等部門主動打破行政壁壘和行業界限,下沉一線,與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協同作戰,形成全域“一盤棋”的工作格局,為黃金周文旅市場筑起堅實的安全服務網。
服務企業同樣體現擔當。市文旅局推行的領導“一對一”包保規上企業機制,讓干部化身“政策宣講員”,上門解讀惠企政策、協助完善納統資料。今年投放的3000萬元促消費資金,惠及600余家文旅商戶,直接帶動消費超1億元,為黃金周文旅市場的火爆提供了有力支撐。

深耕文化IP賦能,驅動文旅融合“深提質”
“文旅出圈,關鍵在內容、在IP、在創新。”黃岡干部深諳此道,他們以東坡文化為核心內核,深度融合本地“紅綠古”資源,推動文旅產品從傳統觀光式向沉浸式、體驗式升級,為假日文旅市場注入強勁活力。
夜游經濟是此次黃金周的亮點,其圈粉核心在于對本土文化的創新表達。遺愛湖夜游項目和音樂劇《大江東去》,均深度挖掘黃州東坡文化內核,通過“文化+科技”“文化+演藝”的融合形式,讓原本“靜態陳列”的東坡文化,轉化為可感、可玩、可體驗的動態場景,成功吸引全國各地游客與“蘇迷”慕名而來。
市場熱度直觀印證產品吸引力:遺愛湖夜游項目游船運力,從每日600人次提升至1400多人次;江山明月劇場1369個座位每晚演出一票難求,7日、8日還額外增設100個票位。省文旅集團最初預計《大江東去》上座率不足40%,最終卻實現100%滿座。不僅如此,麻城龜峰山“猜燈謎賞飛天”、團風大崎山“星空露營”等夜游項目同步發力,與東坡文化主題項目共同構建起“一燈一船一劇”的夜游主軸,讓黃岡的夜晚洋溢著獨特魅力。
紅色旅游也在創新中煥發新活力。紅安縣將軍紅四方景區推出《大別山抗戰》行進式演藝,獲《人民日報》專題報道;黃州區陳潭秋故居開展紅色家風宣講,讓紅色精神在互動體驗中涵養游客家國情懷。
此外,業態融合進一步延伸文旅產業鏈。羅田甜柿采摘、黃梅人機共演黃梅戲、蘄春中醫藥劇本游等項目,推動“農業+文旅”“非遺+文旅”等深度融合;市圖書館、博物館打破“靜態展覽”模式,推出東坡詩詞誦讀、黃梅戲體驗等互動活動,成為市民與游客的“日間消費聚合點”。
以系統培訓夯實專業素養,以項目攻堅錘煉統籌能力,以精細服務優化游客體驗,更以文化IP創新賦能文旅發展。黃岡文旅的出圈,不僅是假期經濟的成功,更是干部作風轉變、城市治理升級的生動寫照。
“干部素質提升,最終要體現在發展成效上。”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聚焦秋冬市場,在“溫泉滑雪季”“馬拉松賽事”等工作中繼續錘煉隊伍,以干部“硬素質”支撐文旅“高質量”。(李嬌 馬浩 周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