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杭州“數字治水”經驗。
一趟跨越千里的考察,一場關于水的智慧碰撞。
面對浙江“數字孿生”水利工程,財政有限的恩施該如何破局?答案是:不盲目攀比,不照搬模式,走一條屬于自己的“小而精”智慧治水新路。
恩施從浙江經驗中取經,為守護清江謀劃一張獨具特色的數字藍圖。

浙江取經,“數字孿生”成為守護安瀾的“超級大腦”。
“數字孿生”讓治水“脫胎換骨”
今年3月,恩施州水利和湖泊局考察組奔赴浙江,眼前的景象讓他們深感震撼。
在這里,“數字孿生”技術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守護安瀾的“超級大腦”。
在錢塘江,一個投資2900萬元的數字化平臺,整合了流域內所有水利工程和搶險物資信息。當2020年超長梅雨季來襲,這個“大腦”科學調度新安江水庫,將洪峰削掉67%,守護45萬人口安全,避免15億元的經濟損失,實現人員零傷亡。
在臺州,“數字孿生”椒江流域項目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當臺風來襲,它能精準計算出洪水淹沒范圍,通過調度,讓兩條河流的洪峰“錯車”下行,最終將臨海斷面的流量降低約500立方米/秒,相當于為洪水“瘦身”,直接減少損失約8億元。
從錢塘江到椒江,浙江通過統一數據底板、密集監測網絡和智能預報模型,實現對洪水的“預報、預警、預演、預案”。
這趟考察,讓恩施的水利人看到了數字技術的巨大潛力,也清醒認識到自身差距。

聽取經驗介紹。

學習過程中。
量身打造恩施方案
看罷浙江,反觀自身,恩施的短板顯而易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恩施也有優勢。恩施地形雖然復雜,但地域集中,有利于初期數據整合協調;河流洪水匯流時間短,適合在關鍵卡口實施“小而精”的精準布點監測。
面對差距與現實,恩施的選擇不是“硬抄作業”,而是“量身定制”。
“山區特色”是頂層設計的核心。恩施州將委托頂尖技術機構,為恩施“量身打造”整體方案。重點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適用于恩施山丘陡峭、匯流時間極短等特點的“山區特色洪水預報模型”。
“梯度推進”是務實可行的策略。恩施選擇“試點先行”。將以清江上游恩施城區段為突破口,先建設這一段的“數字孿生”系統。同時,借助在建的姚家平水利樞紐工程的信息化資金,建設庫區及下游的監測站點,像搭積木一樣,一步步搭建起州級水利信息化框架。
“多元籌資”是破解瓶頸的關鍵。對于“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恩施州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同時探索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銀行融資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把“蛋糕”做大。
“人才培養”是長遠發展的根基。通過“請專家進來指導,派骨干出去學習”的“內培外引”模式,打造一支本土化專業隊伍,確保系統不是“一次性工程”,而能長期穩定運行。
恩施力爭通過3至5年的建設,建成一個具有恩施特色的智慧水利體系,為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水利安全屏障。這條“小而精”的智慧治水之路,正從藍圖走向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