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漢市公安局大數據實戰應用中心,該局科技信息化支隊的年輕民警“接棒”萬松,繼續開發、測試大數據預警模型。 (省公安廳供圖)
秋風起,片片落葉拂不去無盡思念。
9月29日,由省委宣傳部、省公安廳主辦的“青松鑄豐碑 數智礪警魂”萬松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武昌舉行。全省各界代表現場聆聽因公犧牲、被省委追授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的武漢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隊三大隊警務技術四級主任萬松的先進事跡。
今年5月26日,萬松在組織完端午節安保風險研判后突發疾病,經送醫搶救無效,于5月27日因公犧牲,年僅50歲。
湖北公安隊伍中的一位科技尖兵倒下了,永遠離開了自己28年如一日深耕的公安科技信息化事業。
但是,他主導編織的“數據天網”,卻長久守護著一方平安。
萬松犧牲后,我省將他作為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期間的重大先進典型。
“責任,在此刻被具象化了”
“萬大!萬大!你醒醒!”
“萬大”,是年輕民警對這位一心鉆研技術的老同事最親切的認可。
報告會現場,武漢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隊民警胡欣喊出這兩個字,聲音在顫抖,卻再也喚不回那位他心中的師長。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萬松還在與胡欣等年輕同事修改警情大數據研判報告……現場大屏幕投影出那份報告,密密麻麻的紅筆印中間夾雜著零星的黑筆印,那是萬松反復修改的痕跡。
“責任,在此刻被具象化了。”省公安廳科技信息化總隊民警胡畔說,“我與萬松一樣身處沒有硝煙的戰場,一定要向他學習,用大數據筑牢維護社會安寧穩定的堤壩。”
“在榮譽面前,他往后躲。在危難關頭,他爭‘挑大梁’!”萬松生前領導、武漢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隊支隊長張奎講述萬松的“爭”與“不爭”。
萬松不爭名利。2016年,他放棄晉升機會,一頭扎進籌備組建中的大數據實戰應用中心,當起拓荒牛。
攻堅克難時,他爭著“打頭陣”。在工作細節方面,他更是“爭”得一絲不茍。張奎說,從2017年起草第一份跨年夜客流分析報告起,萬松就給團隊打了樣,幾百個數據挨個驗算,連0.1%的錯誤都不放過。
他帶著團隊從無到有,用無數個挑燈夜戰換來武漢公安隊伍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一躍。個人在技術崗位支撐偵破重特大案件160余起。
“學萬松就要學他在工作上的這股較真勁兒!”聆聽報告會時,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陽新縣公安局政委趙兵深受觸動地說,“他是新時代的人民好公仆,用熱血展現了人民警察赤誠奉獻、敢于擔當的崇高精神。”
“萬松用他的忠誠、奉獻、創新、擔當守護法治湖北、平安湖北。我們將以萬松為榜樣,積極開展公益法律服務,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律師。”省公安廳第六屆黨風政風警風監督員、省律師協會會長梅雪峰說。
“他是我們的驕傲”
“漢口一元路,我們學校旁高大的梧桐樹,看著他從一個小不點兒長成挺拔的青年,又看著他把一生都獻給了這座城市的平安穩定。”
萬松的初中班主任、78歲的戴世罕緩步走上報告臺,眼含淚水,話語里滿是不舍。
戴世罕說,萬松在學生時代就很嚴謹,有種超越年齡的沉穩。從警后,他甘居幕后,把務實嚴謹的品性帶到了工作中。
“他是我們的驕傲!”趕來參加事跡報告會的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龔超說。
萬松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那個年代,計算機專業炙手可熱。他沒有選擇進大廠、拿高薪,卻義無反顧地成為一名警察。”龔超感慨。
為萬松驕傲的,還有他的家人。
“他的床頭,永遠擺放著兩摞書,一摞是互聯網、計算機的專業書,另一摞是兒子的奧數習題集。生活中的萬松是一名好丈夫、好父親,是我心中的‘靈魂伴侶’。”萬松的妻子張熙回憶生活點滴,眼眶紅了一遍又一遍。
16歲的兒子還沒有成人,萬松卻走了。但張熙說,如果上天可以讓萬松重新選擇,他的選擇一定依然如初。
“他選擇了用生命和熱血,向黨和人民兌現自己莊嚴的承諾!作為一名警嫂,我為無數個像他一樣的人民警察感到自豪!”
聽到此處,現場觀眾已是淚流滿面。
“正是有了無數像萬松這樣的英雄模范的付出,才有了社會和諧穩定。”作為眾多省直單位的參會代表之一,省檢察院政治部綜合處處長任清平說,“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守法治信仰、堅持司法為民,認真履行檢察政工職責,對標先進、爭當先鋒。”
“最好的告慰是行動”
萬松走了,他和同事建起的數據天網,作用正日益顯現。
“我就是科技興警的受益者。”報告會上,在禁毒一線奮戰20多年的武漢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副支隊長陶豫東說。
為把涉毒犯罪連根拔起,從2023年開始,萬松帶著團隊一頭扎進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清理數據、搭建系統,用釘釘子精神,建成武漢市“一人一檔”規范化禁毒數據庫、“一圖一網”智能分析系統。
數據地基打牢了,辦案質量開始噌噌上升。2023年全省禁毒十大精品案例中,有4起是武漢公安偵破的。
萬松累計主導研發大數據實戰應用平臺、城市安全風險監測系統等實戰數據平臺26個。這些平臺不僅協助偵破大案要案,也為防范民生案件賦能。僅今年以來,大數據就預警200多次,武漢市盜竊刑事案件發案率直降55%。
萬松生前常說,“一個人強不算強,團隊強,科技強警才有脊梁。”如今,武漢公安機關已經自創1348個警用數智工具,累計為一線民警提供技術支撐5.5萬余次。他未竟的事業,戰友們接續推進,他的精神在荊楚警界持續傳遞。
“最好的告慰是什么?就是我們接過你手里的‘槍’,堅守你戰斗過的地方,編織更堅韌的防護網,鍛造更鋒利的破敵劍!”陶豫東向觀眾莊重敬禮,現場掌聲雷動。
報告會在各市州設分會場,榜樣的故事在荊楚大地回響。
“科技信息化是提升公安機關新質戰斗力的核心環節,需要無數‘萬松’的默默付出。我們要用行動實現對英雄最好的告慰。”荊州市公安局科技信息科科長易先軍說。
礪無鋒重劍,破暗夜迷障。鑄無形藍盾,護萬家安康。
萬松走了,他的守望化作天網不滅的星光,融入城市數據脈搏。
報告會的最后,通過AI技術還原的萬松形象出現在大屏幕上。“他”微笑著講出最后的心聲——
“有人問,天天盯著大數據,圖什么?
“你們看,早高峰的井然有序,夜晚安寧熱鬧的煙火氣……那就是答案。
“也許人會老,代碼會舊,但‘平安’二字,永遠要‘零誤差’!”(周三春 龔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