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家企業從北京搬到武漢,辦公地點距華中科技大學僅一街之隔。
兩年時間里,這家初創企業實現了產品的批量化生產,還拿下行業頭部企業訂單。
這家名為湖北域控智驅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專注于汽車線控底盤電機的研發生產。負責人張濤介紹,此前,企業一直沒取得進展的關鍵技術攻關,通過“借腦”——與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深耕人形機器人及無人系統研究的劉洋教授進行合作,“高校智囊團”出校園10分鐘就能驗證實驗成果,最終實現了關鍵技術突破。
高校研發團隊和企業工程師一起辦公,這樣的畫面如今常出現在企業的實驗室里。這種跨界合作,讓企業豁然開朗,也為高校科研技術提供了全新應用場景。
企業提需求,高校和科研機構來答題,最終由市場檢驗成果,這樣的模式正推動著武漢企業與高校協同創新。
武昌八一路與科技小路交會處,由兩座塔樓組成的小洪山科學城在本月全部完工。不久前,湖北大數據創新發展大會在這里召開,湖北省大數據集團成為小洪山科學城首批入駐企業。

小洪山科學城在本月全部完工。 記者蔡欣星 攝
依托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資源優勢,武昌區規劃了中科·武大智谷,小洪山科學城是其中的核心項目。
中科·武大智谷科創產業融合發展中心服務于智谷的招商和服務工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武昌區選派相關部門、街道人員在中心駐點辦公,通過搭建新型政校院企交流和服務平臺,推動智谷內校地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產業集群培育,加速推進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

小洪山科學城。 (中科·武大智谷科創產業融合發展中心 供圖)
在武漢,東湖南岸及環南湖周邊形成了高校集聚圈。數據顯示,到2024年,武漢市環大學周邊累計聚集高新技術企業約3600家,占全市總量22%,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0家,占全市總量37%。
早在2017年,武漢提出推進“環大學經濟帶”建設。市委十四屆一次全會以來,將“環大學經濟帶”定位升級為“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實現從“經濟帶”向“創新帶”的戰略升級。
“幾個字的變化,說明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科技問題,而是利用科技資源來發展經濟,這也是新發展理念的體現。”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說,放眼世界,不少城市都在環高校地帶形成創新發展帶,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強調的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企業是經營活動最活躍的中心,他們在自身需求的驅動下,會自發找到研發的源頭,這也讓高校的科技成果不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不再是“兩張皮”。
上海的大零號灣,依托于附近的上海交大、華東師大,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大零號灣支持企業牽頭新建、重組高水平創新平臺,通過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落實技術轉移辦公室建設等創新改革任務。與高校深度綁定后,大零號灣直接“前端介入”,校內哪些成果正在走向市場,作為評估嘉賓,他們提前了如指掌,大零號灣還有長期駐校的專職辦公人員,能夠與創業團隊一對一對接。
如果科創街區沒有核心高校,又該怎么發力?
在蘇州,企業成為創新“主力軍”。以政策為“催化劑”、市場為導向,蘇州形成了“龍頭引領—中小協同—成果爆發”的創新矩陣。蘇州推進的創新聯合體建設,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匯聚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上下游企業等多方力量,以企業真實需求為導向,通過“揭榜掛帥”組織全球科研力量攻關,用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在鄒薇看來,環大學創新發展帶的建設也是對武漢空間布局的優化,有利于留下武漢最寶貴的高校人才資源,并吸引更多人才創業。
一個理想的科創街區是什么樣的?是你在街區咖啡館里無意聽到的一段對話,成為幾年后在證交所敲鐘的故事,是讓曾經在展示墻上的專利證書,變成轟鳴的生產線和閃亮的上市代碼。(蔡欣星 況昕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