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武漢市政府新聞辦召開“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武漢篇章”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聚焦武漢加快文化強市建設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發言人合影。 記者夏俊俊 攝
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江潤三鎮 城通九州”城市形象廣為傳播,精品力作推陳出新,文旅融合蓬勃發展,產業規模逐步壯大,2023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5.5%,2025年上半年游客接待量、旅游總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2%、16%,武漢持續位列全國十大熱門旅游目的地。武漢戲曲“大碼頭”影響力不斷增強,武漢梅花獎獲得者達12人次,數量居副省級城市第1。武漢文博場館成為新型旅游吸引物,年接待觀眾超1000萬人次。2025年上半年,全市文化、娛樂業新登記企業數量同比增長387%,增幅位列同期各行業新登記企業榜首。此外,演藝經濟、賽事經濟、賞花經濟熱點不斷,文旅市場展現欣欣向榮、活力涌現的新氣象,武漢正加速從文旅大市邁向文旅強市。
武漢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全市新改擴建30個城市體育公園、208個社區體育中心,新增4個區級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育場館低免開放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2.17平方米躍升至3.21平方米,形成了市民舉步可及的“12分鐘體育健身圈”。以“體育+”為抓手,推動產業規模與質量雙突破。2024年,全市體育產業總產值達958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2%,體育產業增加值達433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1%,體育消費總規模突破531億元,較“十四五”初期增長近50%。
東湖正逐步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世界名湖和市民游客喜愛的人民樂園。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東湖風景區接待游客2550.48萬人次,重大節日接待量穩居全國同類景區前列,湖北省博物館、武漢歡樂谷、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牢牢占據全國行業排頭兵地位,東湖海洋樂園、東湖落雁景區、東湖之眼等年接待量破100萬人次的收費景區和文旅項目達10個。東湖水質常年保持在Ⅲ類,達到近40年最優,獲評“全國示范河湖”“長江經濟帶最美湖泊”。
今年,吉慶街、江漢路雙雙入選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加上2023年獲評的黎黃陂路,江岸區成為全省擁有國字號旅游休閑區最多的城區。江岸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充分發揮“江優勢”和“岸特色”,推動文旅商融合,2024年,漢口歷史風貌區接待游客3900萬人次。在江上,豐富游船體驗,有“知音號”“長江榮耀號”“古琴號”等15艘特色游船,已接待游客123萬人次。
武漢文化旅游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該集團在聚焦場景打造、產品供給、品牌傳播等方面持續發力,讓市民游客的體驗感和參與感“亮起來”。多元融合消費新場景不斷呈現,譬如在“知音國色”美學生活館可以體驗國潮文創、非遺手作,江漢路的蔦屋書店不僅是書店,更是生活藝術空間,這些都讓傳統文化變得年輕又時髦。
近些年來,光谷的動漫、游戲等文化創意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涌現出了《靈籠》《貪吃蛇》等一批火遍海內外的IP作品。光谷創意產業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園區累計服務企業超500家,其中文化類企業占比超85%,既培育出微派網絡、藝畫開天、兩點十分、麥塔威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大企業,也集聚了大批充滿活力的中小文創團隊,逐步形成以IP創作、數字內容、文創衍生為核心的產業集群。(黃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