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我們走過的每一條小路,經歷的每一場雨水,見過的每一次冷暖,都讓人生添上獨特的滋味。
而要讓人生這杯茶變得茶香氤氳、余香不絕,低配情緒、高配認知、頂配修養不可或缺。


低配情緒,減少內耗
錢鐘書說:“那些花了好久才想明白的事,總是會被偶爾的情緒失控全部推翻”。遇事學會“低配”情緒,并非是壓抑情感,而是掌控內心情緒的波瀾,不讓其肆意泛濫。
生活有順有逆,有起有伏。“一帆風順”是理想,“一地雞毛”是現實。許多人面對這種情況,會手足無措、慌慌張張,但也有人能把握好“治愈生活”的力量。
而這力量,有的來源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內心,有的來源于他人的安慰和鼓勵。
蘇軾,就擁有這種治愈生活的力量。即使仕途不順,人生坎坷,他仍然能夠有“萬里歸來顏愈少”的從容,有“詩酒趁年華”的滿足,過“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
在黃州,蘇軾寫下《赤壁賦》等千古名篇,沒有受被貶后的悲憤情緒所困,反而在困境中找到了內心的寧靜與力量;在杭州,蘇軾沒有因被排擠而郁悶內耗,在知天命的年紀依然懷抱少年時“致君堯舜”的理想,大興水利,為當地百姓做了許多實事,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我們在生活中,也難免會遭遇挫折與不公,若能像蘇軾一般低配情緒,便能以平和之心應對風雨。
就像《平凡的故事》里有句話說:“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高配認知,豐盈內心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生命雖有限,但學習和成長卻是無止境的,若對于事物的認知停滯在當下,那么無論走多遠,都還是在原地打轉。
認知高者,能看清事物的本質,看事情也越客觀,不會因他人的話語或情緒而動搖。
有幾人共同出海釣魚,返航時卻迷失了方向,有人打開燈照亮四周卻一無所獲,有人提議原路返回,卻也找不到道路,大家慌了起來。
這時,一位老者提議關掉所有的燈。燈光暗了下來,眾人也在黑暗中冷靜了下來,逐漸適應了黑夜。過了一會兒,發現不遠處有點點亮光,老者指著遠方說:“那亮光,正是我們回家的方向。”
認知的高度,決定了視野、能力的高度。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困境,其實只是思維的絕境。認知不到位,容易陷入低質量的“勤奮”,越努力,離目標越遠,即使拼盡全力,也看不見成績。
不斷學習,深入思考,打破固有的認知局限,才能提升對世界的理解和洞察能力。
卸下人生枷鎖,才能走得越來越輕松、愜意,看到更遠的風景。


頂配修養,傳遞善良
曾聽過一句話:“開始讓人舒服的,一定是語言;后來讓人舒服的,一定是人品。”
依靠語言維系的關系是短暫的,要想加固關系紐帶,讓情誼細水長流,唯有人品。
人品,來自修養,是內在素質的體現。而頂配修養,則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高貴品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孔子的教誨,也是修養的真諦。
楊絳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溫和謙遜。在動蕩的年代,她堅守內心的寧靜與善良,對待他人始終充滿尊重與關愛。她的修養,讓她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了璀璨的光芒。
高修養的人,善于換位思考,平等尊重每一個人,堅守善良底線,待人接物保持謙和態度。
學會默默內省,放下得失,復盤經歷,把低谷作為磨刀石,邁進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
生活美好還是痛苦,決定權就在我們的手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步入中年后,更加講究合理分配資源額度,為幸福騰出儲蓄空間。
人生漫漫,愿你我都能從容走過余生,活出屬于自己的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