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千聯萬福迎新春 墨香字韻年味“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通訊員 王儷穎
編者按:2023年底,春節被確定為聯合國假日,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被賦予更多世界性,將促進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春節是冬去春來的分界,是希望與期盼生發的起點。在龍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之際,本報推出“新春走基層·荊楚年味”系列報道,從荊楚大地喜氣洋洋、其樂融融的過年進行時里截取一些場景與片段,感受春節這一古老的節日,如何承載厚重的傳統,傳承深厚的文化,為我們提供心靈滋養與精神力量。
春節,這個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老百姓習慣叫“過年”。
過年,除備足各類美食之外,貼春聯幾乎是國人家家戶戶的必然選擇。大門貼上紅紅的春聯,門正中貼上大大的“福”字,年味頓時濃郁起來。
喜閱龍騰欣揮筆,書香新歲共迎春。1月24日,癸卯年臘月十四,書香聯萃迎新春——第六屆寫春聯送萬“福”惠民活動在湖北省圖書館舉行。30余位書法藝術家現場揮毫潑墨,書寫春聯、福字,為讀者送上一份書墨飄香的年禮。
書法家桂建民今年75歲,是第六次參加省圖書館寫春聯送萬“福”活動。現場許多讀者耐心地排隊等候,桂建民凝神提氣,筆走龍蛇。

桂建民(左)為讀者書寫“龍行龘龘”。(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晶、通訊員王儷穎 攝)
4年級小學生閆泓霏圍在桂建民身邊,仔細地看書法家爺爺運筆時的起承轉合,“我參加了學校的書法班,練習的是顏體,有時候也接觸小篆。桂爺爺的字寫得真好,我可以借鑒。”
孩子的話引來大家的笑聲。閆媽媽糾正說:“是來學習。”桂建民笑著說:“對呀,我們可以相互借鑒。你想讓我寫什么?”閆泓霏忙鋪好一方紅紙,“桂爺爺,您給我寫個胖胖的龍吧。”
桂建民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省圖書館的活動是他春節前寫春聯、送春聯的其中一站,“楹聯傳統在人們忙年的氛圍里必不可少,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為參與到生活中而鮮活,小朋友也會認同,文脈就傳承下去了。我個人的藝術追求和修養也因為群眾的喜愛,變得更有活力。”

寫春聯送萬“福”惠民活動現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晶、通訊員王儷穎 攝)
書法家周家強揮筆寫成一幅篆書的福字。他笑著說:“剛剛有讀者評論說‘看字型,篆書的福是帶著一套房子的福’。”讀者陳娟接過福字高興地說:“2019年我就來省圖書館接過福字和春聯,書法家們手寫的更有年味。”
書法家魏曉偉特別認同“手寫更有年味”,他連續六屆參與省圖書館寫春聯送萬“福”活動。他說:“伴著書香的墨韻表達的是中國特色的年俗,從春聯、福字里我們能讀到人民的期盼和心愿,讀到中國傳統文化里向善求美的特質。寫春聯、貼春聯的習俗放到現代生活,是對正能量的認同和彰顯,也是給自己加油、鼓勁。”

寫春聯送萬“福”惠民活動現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晶、通訊員王儷穎 攝)
省圖書館為廣大讀者準備了一份春聯自選菜單,所選取的春聯大部分來自省圖書館書香聯萃迎新春楹聯創作大獎賽的獲獎作品。省圖書館古籍文獻部館員柳巍介紹說,湖北省圖書館和湖北省楹聯學會聯合主辦的楹聯創作大獎賽今年是第六屆,每屆大賽均有來自全國各地千余位聯家和楹聯愛好者參與,每屆均收到3000余副楹聯作品,投稿地區涵蓋全國29個省(市、區),甚至還有海外楹聯家投稿。
“投稿的楹聯家和楹聯愛好者年齡段分布于15歲到80歲多個年齡段,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紛紛投稿。一些地方的楹聯學會集體投稿,像省內孝感市楹聯學會、黃石市楹聯學會、通山縣楹聯學會、洪湖市楹聯學會等都積極參與大賽。”柳巍說,楹聯的群眾基礎不僅深厚,而且在持續更新。

寫春聯送萬“福”惠民活動現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晶、通訊員王儷穎 攝)
據了解,進入臘月,省內各地圖書館、美術館、群藝館組織的寫春聯送春聯活動多多,營造出越來越濃的年味。1月15日,襄陽市第四屆“千聯萬福贈人民”新春文化惠民系列活動啟動,現場送出春聯3000余副、福字5000余個、春節福袋1500余份。襄陽市展覽館館長賈光明介紹,“千聯萬福贈人民”活動于2021年開始舉辦,累計惠及近4萬市民,“全原創手寫”的藝術性、“全專家參與”的學術性、“全個性定制”的服務性讓活動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和廣泛贊譽,富有中國特色、體現藝術個性、充滿生活趣味的新年祝福,經由楹聯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送到尋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