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湖評論:別讓電動車變成“電動爹”
近期,公共充電樁充電價格變化引發關注。據多家媒體報道,近半年時間,包括上海、鄭州、重慶、青島在內的多地充電樁電價出現明顯漲幅,少則幾角,多則一元,漲幅最高的相比此前幾乎“翻倍”。“快要充不起電了”成為很多人的共識。更是笑稱自己的電動車成了養不起的“電動爹”。
充電價格上漲,一方面是充電樁運營商購電價上漲。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第三監管周期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及有關事項的通知》,6月1日起施行新的電價方案,用戶用電價格逐步歸并為居民生活、農業生產及工商業用電三類,有些原本執行大工業電價的充電樁改為了按一般工商業電價收費,直接導致了運營商購電價格上漲。另一方面是回收前期投入成本的實際所需。前期充電樁建設成本投入高,且投入運營后并無建設時期享受的補貼政策,長期的低價運營“搶市場”策略,和充電樁建成后使用效率不高成本回收慢,讓他們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多數充電樁運營商仍是虧損局面。電價成本增加和運營成本回收緩慢的雙重壓力,迫使充電樁運營商以上調充電價格來維持運營。
新能源汽車作為我國重點發展的新興行業,面對電動車變“電動爹”的困境,須由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共同配合,突破重圍,推動行業健康穩健發展,為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保駕護航。
政府出臺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現在多數城市已經取消了對充電服務費的最高限價,各個運營商可以根據市場的競爭態勢來決定充電服務費的高低,但是對于當前市場價格競相上漲的亂象,還是需由政府層面進行調控和把握。而且充電樁空間布局不均勻不合理,市場上有的充電樁人滿為患,無法滿足車主充電需求;有的充電樁無人問津,使用效率低下;有的充電樁停車位長期被油車占用,何談回收建設成本。故而關于充電樁的需求調研、選址布局,充電價格的上限設置,波峰波谷的電價差異、停車位管控等方面需由政府進行充分調研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把控和干預,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發揮充電樁的效益。
運營商企業聯動合作提質增效。當前市場的充電樁為多個運營商所有,有的是汽車品牌自建、有的是電網建設、有的是第三方平臺建設,在使用時需下載不同APP進行掃碼充值使用,并不能共通使用。運營商之間要加強聯動合作,加大技術投入,以數字化賦能,建立互通共融的充電APP平臺,實現線上查詢周邊電站和當前占用情況一目了然,讓車主合理錯峰,科學規劃充電安排,實現充電一個APP通用。比如,海南省打造充換電全島“一張網”監管與運營服務平臺,接入141家充換電設施運營企業、2813座充電站、2.36萬個充電樁,3.4萬把充電槍,61座換電站,建設總功率約124萬千瓦,基本實現“一個APP暢行全省”。
新能源汽車已然成為汽車市場的“新寵”,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希望未來的充電費能夠穩定在一個合理的水平,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適。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彭暉(宜昌夷陵)
責編:丁楚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