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矚青山綠水傍,纏綿大道繞山崗。桃花島外有桃園,紀家山上十里芳......”10月15日下午,在國家第七個扶貧日即將到來的黨員、群眾代表會上,紀家山村村民洪應澤的一首即興贊歌掀起了“話說紀家山這5年”的會議高潮,久久不息的掌聲點爆了整個會場。

“紀家山在水利廳進駐幫扶后,在鎮村干部的努力下,水、電、路的變化有目共睹,尤其是5組、7組在往年是最偏僻的,自從桃花島旅游路建起后,這兩個組就像縣城,做夢都沒想到......”黨員代表周啟林如是說。
“村這5年的變化,要感謝共產黨,感謝國家的好政策,感謝水利廳的傾情幫扶,我們整個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一切來之不易,我們要常反思常回憶,人人爭做一個合格的村民。”老書記姚慶成說。
“我們村以前是山窮水盡、窮鄉僻壤之地,感恩共產黨英明領導,感恩結了水利廳這門‘好親戚’,尤其想都不敢想的是,我們村以前嚴重缺水,水利廳在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就讓我們吃上了縣自來水,多數住房以前是天上大下屋里小下、天上不下屋里還滴滴答答,現在家家都是灰瓦白墻安全房,這些我們都應銘記在心,感恩黨,聽黨話,跟黨走......”常年在村小學教書的退休老師趙昌良有感而發。
發自肺腑的話語,即興而作的贊歌,讓整個會場掌聲陣陣,人心振奮。5年來,在精準扶貧政策帶動下,在水利廳的傾情幫扶下,在鎮村一批干部的不懈努力下,紀家山從靠天吃水到現在的縣自來水送上灶臺,從只有3里的通村泥巴路到現在的23公里通組通戶水泥路,從漏雨破屋到現在的57戶203人的集中安置及危房改造的安全房,從唯一的茶葉產業到現在的光伏、農家樂、以櫻桃和土匪雞為首的種養殖產業等,從破敗的村委會到現在寬敞明亮的黨群服務中心,從泥道場到現在的農技樓、安育養老中心、健身器材齊全的文化廣場......,該村呈現出的特色產業提檔、農業技術提質、村集體經濟增收和“老有養、幼有學”的多贏態勢無不彰顯出5年的精準扶貧,5年的滄桑巨變,見證了該村從“無”到“有”,從記憶深處的“黑白色”到現在的姹紫嫣紅“油彩色”澶變之路。
憶過去、展未來、謀發展。為謀劃好鄉村振興新愿景,會議同時組織全體參會人員參觀了金家灣驛站小康新居,紅色記憶博物館,夯土小鎮,油磨坊博物館等,通過親身感受體驗精準扶貧、桃花島建設給紀家山帶來的巨變,也為紀家山未來的“十四五”規劃出好謀、劃好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