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華杰編制車間,沒想到還真圓了我多年的夢,現在每天都還能掙錢,感到人很充實......”家住水坪鎮船形寨四組的殘疾人羅小紅邊忙著手中假發編織邊開心的交談著。
政府搭臺 百姓唱戲
現年42歲的羅小紅自幼雙腿萎縮,無法直立行走,常年與輪椅為伴,一家四口主要收入靠丈夫做建筑工,2014年,全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連最小的兒子也上了初中,空閑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再加上今年的疫情影響,丈夫的工作也不穩定,心性好強的她再一次萌發了靠自己掙錢的夢想。

“現在政策好,我掙一點總比用一點好,我早上從家里帶點飯,車間有微波爐,下午就回家挺方便的,這里的住戶也好,車間姐妹也好,對我都很照顧,再說我把編發手藝學精了,就帶貨回家織,更方便了......”
羅小紅務工的華杰編織扶貧車間是一家集設計、生產、銷售、教育、管護兒童于一體的創新扶貧項目,位于水坪鎮水坪街村十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內。項目由鎮村引進、政府搭建平臺,無償提供車間場地、配套“三通”(水通、電通、路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該車間按照“扶貧車間”建設要求,優先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收。
截至目前,累計帶動了水坪街、杜家溝、洞子溝、劉家河、梧葉溝、沙壩等村及鄰鎮400余留守婦女就業增收,為賦閑婦女提供了就近務工或在家務工的平臺,達到了就業與脫貧同步,安居與樂業并重效果。同時車間配備了兒童學習閱讀角,累計管護兒童達256人次,不僅消除了務工婦女管護兒童之憂,更是增添了留守兒童學習興趣,減少了兒童意外受傷風險,有效緩解了留守婦女無法務工和留守兒童無人照看難題。
產業轉型 農民致富
安置房建到哪里,就把產業發展到哪里。為筑牢脫貧根基,水坪鎮堅持外部支持與內在動力相統一的辦法,圍繞“產業轉型,農民致富”目標,堅持綠色發展,堅守富民為要,以“規劃引導、特色發展、產業聚集、鏈條延伸”為發展思路,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的辦法,內挖特潛、外強招商,不斷創新“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能人大戶+貧困戶”、“旅游+貧困戶”、“企業+扶貧車間+農戶”等扶貧產業帶動模式,出臺了《關于創新機制加快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明晰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扶持政策,并整合縣下撥產業獎扶資金和其他可用于產業發展的資金,對市場主體能帶動貧困人口達到一定增量的土地流轉、帶動發展、吸納就業、技能培訓、技術服務、購買保險、金融貸款、擴大生產“八大項目”進行專項的獎扶補助,鎮、村及相關部門實施“零”距離服務。

優惠的政策,全方位的服務方式吸引的各市場主體紛至沓來,盟盛制鞋、霓裳制衣、華杰編制、食品及中藥材加工等扶貧車間如雨后春筍,為全鎮循環可持續的產業鏈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現已培育扶貧工廠1個、扶貧車間26個、扶貧作坊515個,共帶動1990個貧困人口就近就業增收。同時依托本鎮優勢資源、優質項目、優良環境吸引客商,以金銅嶺科技工業園為依托,堅持對外招商引資與對內回歸創業并重,充分挖掘好水坪在外經商老板多這一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回歸經濟”,鼓勵和支持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帶資金、帶項目、帶技術、帶先進的管理經驗返鄉創業,在全鎮形成“干部創事業、能人創企業、群眾創家業”的濃厚氛圍。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020年,華杰扶貧車間在鞏固手工玻璃制品編織產業的同時,繼續深挖手工產業,成功將上海美萍假發制品有限公司旗下伊薇卡品牌吸引過來,并建成竹溪縣代加工車間,成為華杰編制車間連鎖店。這些勞動密集型手工產業,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強度不大,對工人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要求不高,學成可帶回家操作,極大的方便了多數居家婦女顧家、掙錢“兩不誤”,目前單是吸納像羅小紅這樣的殘障人士已達10名。
量體裁衣 按需培訓
“我今年在車間里已經參加了10天的技能培訓,鞋廠培訓時我也參加了10天,多學點技術總是有好處的,再說自己不出錢還發培訓費,按培訓政策單是培訓就要獎補我2000元......”羅小紅一臉喜悅的說。

就業是民生之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脫貧攻堅中,水坪鎮堅持“輸血”與“造血”、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外部支持與內在動力相統一的辦法,以幫助百姓“掌握一門實用技能,培養一名抓錢能手”為目標,積極聯動社保、勞動就業等部門,廣泛培養各類農村實用人才,采取“訂單”、“定崗”、“定向”培訓等方式,組織多行業專家人士,走進手工作業扶貧車間,走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走進農、果建設基地“一線”,點對點講要點,手把手傳技能,對認真參加培訓達到10天要求的貧困戶每人每天補貼資金100元,非貧困戶每人每天補貼資金50元。通過系列措施,使受訓的農民想創業、敢創業,使培訓結業的農民能創業、會創業,真正實現“創業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效應。
截至目前,全鎮已組織各類培訓30余期,累計參加培訓2800余人次。(湯曉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