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秦巴山區的蒼翠群峰間,水坪鎮正以一場“林下生金”的綠色實踐,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這里,千畝酸棗基地與林下中藥材的立體套種模式,荒坡流轉與科技企業的創新合作,共同構成了“生態保護+產業振興+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新范式。水坪鎮東寨村的探索,不僅是對國家林草局“林下經濟三年行動”的積極響應,更是竹溪縣打造“南部高山藥材帶”戰略的縮影,為山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東寨方案”。
一、立體套種:林藥融合釋放土地潛能
東寨村依托秦巴山區82.6%的森林覆蓋率優勢,創新“酸棗+百部、黃精、白芨、天冬”的復合種植模式,實現“一林多收、空間增效”。
科學布局,效益倍增。東寨村的千畝酸棗基地于2024年年底栽種,酸棗樹三年進入豐產期,預計年產10萬公斤,按藥用棗仁市場價60-80元/公斤計算,年產值可達600-800萬元;林下套種的多花黃精(姜形黃精)畝產干品500公斤,當前市場價60元/公斤,畝均增收3萬元;百部、白芨等藥材進一步疊加收益。以此形成“上層酸棗固土、中層藥材增收”的循環系統。
二、荒坡流轉:土地活權撬動產業升級
東寨村將閑置荒坡流轉給湖北嘉裕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讓資源變資產,形成“企業+村集體+農戶”的三方共贏機制。每10畝荒坡年租金1000元,帶動村民年均務工收入6萬元。企業通過“區塊鏈+溯源”技術打造“東寨酸棗”品牌,開發棗仁、保健飲料等產品,延伸產業鏈。參考河北贊皇縣酸棗全產業鏈開發案例,深加工可提升附加值3倍以上。
三、民生福祉:生態紅利共享的東寨實踐
就業增收雙驅動,基地優先吸納留守婦女、老人務工,人均日工資100元,年發放勞務費6萬元。村民王某感嘆:“荒坡變‘綠色銀行’,家門口就能學技術掙錢。”
技能培訓造血,村委聯合企業開展“中藥材管護+電商銷售”培訓,培養鄉土技術員15人,復制了貴州“粽葉采摘培訓帶動6萬農民就業”的模式。
四、未來展望:打造鄂西北林下經濟標桿
一手抓產業鏈延伸,規劃建設酸棗烘干廠、中藥材初加工車間,引入碳匯交易機制(參考福建“林票制度”),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收益。
一手抓農文旅融合,借鑒竹溪縣“百里景廊”旅游圈經驗,開發酸棗采摘節、藥膳體驗等業態,推動“賣產品”向“賣體驗”升級,復制營盤山景區“旅游+藥膳養生”的成功模式。
從千畝酸棗基地的郁郁蔥蔥,到荒坡流轉的機器轟鳴,東寨村以林下經濟為筆,繪就了鄉村振興的綠色長卷。這里,每一株酸棗樹都承載著生態富民的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跳動著可持續發展的脈搏。在中央一號文件“樹立大食物觀,開發森林食品”的指引下,東寨村正成為竹溪縣“林下經濟三種模式”的鮮活注腳,為山區鄉村振興點亮了璀璨的綠色明珠。(徐艷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