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千村一面 量身建設發展
水坪鎮因村制宜推進城鄉一體
地理位置不同,產業各具特色,發展稟賦迥異。如何“量身建設”新農村,避免“千村一面”現象?水坪鎮在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尊重群眾意愿,放大村莊優勢,大力建設“六型”新農村,走出了一條城鄉共同繁榮之路。
城市帶動型。小河邊、康家嶺位處城郊,為縣城東拓率先發展區。近年來,兩村通過特色農業產業園和物流園的帶動,已成為率先融入縣城的一環。
土地規模經營型。通過實施遷村騰地,采取以房還房的方式,引資2億元進行漫液社區建設,將零散分居的小戶大宅型農戶歸并居住,節約出的土地用于產業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扶貧(項目)搬遷型。將扶貧搬遷和項目搬遷相結合,按照統一征地、統一房型、統一基礎設施配套“三統一”原則,采取集中建設、分戶建設兩種模式,組織實施金銅嶺、黃龍兩村320余戶的統一安置,集中居住人口可達1600余人。
生態文化旅游帶動型。立足大石門的歷史文化稟賦和自然生態資源,以彰顯貢文化為主,建設貢茶谷、貢木谷、珍稀植物園,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濃縮于一體,以生態文化旅游帶動新農村建設。
村鎮一體型。以強權擴鎮為契機,大力實施主次干道和基礎設施配套,將杜家溝、閻家壩等鎮郊村整體納入集鎮范疇,定位為東鎮區和產業配套基地進行建設。
特色發展型。立足于前進多年來形成的茶葉產業,大力實施噴灌、滴管,進行作業道、觀景臺等生態觀光農業配套建設,開工建設生態茶莊10處,深入挖掘茶文化,將前進作為茶文化名村進行建設。
通過集中類型的新農村建設,該鎮初步形成了一線(305省道)串10珠、一鎮(集鎮)帶9村、城鎮互聯、鎮村一體的城鎮帶格局。城鎮帶已成為全鎮的人口集聚帶、產業發展帶、生態景觀帶、文明示范帶、機制創新帶,其產業和人口都占到全鎮的70%以上。 (蒲耀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