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地處大巴山脈東段北坡,地質構造錯綜復雜,是全省地質災害易發區之一,全縣目前在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達537處,防控壓力巨大。雙竹林場獅子埡村因歷史上多次發生山體滑坡、道路垮塌等險情,被劃定為地災重點防控區域。今年9月下旬,該村依托“科技監測+精準排查+快速響應”的地災防治體系,成功筑起一道安全防線,穩穩守護住了6名村民的生命安全。
請看報道:

“當時好嚇人吶,聽到對岸嘩啦一聲,山上就一下子垮下來了,幾間房屋一下子就被埋了,得虧村干部把那幾戶提前轉移了。”

△雙竹林場獅子埡村村民 郭承云
60多歲的老人郭承云回憶起9月底那場驚心動魄的泥石流災情,仍心有余悸。
時間回溯至9月29日,竹溪縣境內暴雨如注,強降水持續侵襲。氣象監測數據顯示,截至當日中午12時10分,雙竹林場獅子埡村24小時降雨量已達110毫米,達到大暴雨級別,且雨勢絲毫沒有減弱跡象。

面對嚴峻雨情,竹溪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第一時間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應急指令直達各鄉鎮、林場,各村網格員立即下沉隱患點,加密巡查頻次,全力做好受影響群眾轉移準備工作。
△雙竹林場獅子埡村網格員 陳偉
雙竹林場獅子埡村網格員陳偉告訴記者,當天就在轉移隊伍剛剛抵達一公里外的安全安置區時,身后傳來一聲巨響——寬達15米的泥石流裹挾著巨石傾瀉而下,瞬間吞噬了4間瓦房。幸虧及時預警,提前轉移,才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此次險情中的成功避險,核心在于獅子埡村提早部署并落地的“科技監測+精準排查+快速響應”地災防治體系,而各類專業科技設備正是這一體系的“硬核支撐”。


為精準應對獅子埡村復雜地質隱患,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針對性施策,在3處重點隱患點完成了“科技防線”的搭建,不僅安裝了能實時捕捉山體細微變化的裂縫位移計,還布設了可動態監測土壤濕度、預判滑坡風險的土壤含水量傳感器,實現了對隱患點24小時不間斷的數據采集、自動分析與風險預警。一旦數據超出安全閾值,系統會第一時間觸發預警,為后續排查、轉移爭取關鍵時間。憑借這套科技設備的實時賦能,隱患點動態始終處于嚴密管控中,此次險情也得以快速處置,轉移群眾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生命與財產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竹溪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 局長 陳代軍

近年來,竹溪縣以“防大災、搶大險”為目標,持續加大地災防治投入,扎實落地“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雨期“三查”等防范措施,通過發放防災手冊、現場演示避險技能、組織應急演練等方式,把“群防”力量融入地災防治鏈條,構建起“科技賦能+群防群治”的立體防護體系。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297處地災隱患點專業監測預警建設,1032臺套監測設備穩定運行,全面實現威脅5人以上地災隱患點專業監測全覆蓋,為地災防治裝上“智慧眼睛”。


如今,這套“科技+群防”的地災防治模式已成為竹溪守護群眾安全的堅實屏障。全縣已實現連續多年地質災害“零傷亡”,為山區縣域筑牢地災防線提供了有力實踐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