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袁正偉通訊員 彭娟 報道:編者按:從風險預警的“早發現”,到應急隊伍的“硬本領”,再到物資保障的“快響應”,竹溪縣以改革破題,以創新發力,將應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變成服務群眾的“最暖零距離”。這份實踐,不僅破解了山高路遠的地理困境,更彰顯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執政理念。竹溪縣融媒體中心聯合竹溪縣應急管理局推出【應急答卷?竹溪實踐】系列報道,聚焦全縣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生動實踐與成效,展現基層筑牢安全防線的責任與擔當。敬請關注。
“以前滅火器都不會用,現在經過培訓和實操,不僅能熟練操作應急裝備,還能組織村民開展疏散演練?!苯眨裣h蔣家堰鎮參加過“溪安行”賦能培訓的學員小李,在演示應急裝備操作時,話語里滿是自信。


為嚴格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及省市有關工作要求,聚焦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堵點難點,提升鄉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近年來,竹溪縣應急管理局結合全縣實際,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開展“溪安行·為基層賦能”應急能力提升行動和技能比武,充分發揮基層應急力量在鄉村治理、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條契合竹溪山區實際的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改革發展之路。




“以前村里配齊了應急裝備,可沒幾個人會用,遇到突發情況,大家只能守著裝備干著急。后來縣里派專業人員到村開展‘溪安行’培訓,現在滅火器、滅火水槍、報警器、呼吸機、救生艇這些裝備,我們都能熟練操作?!闭勂鹎昂笞兓?,小李的語氣里滿是感慨。

此前,基層應急工作存在“有裝備不會用、有隊伍不會處置”的難題。對此,竹溪縣應急管理局在每個村精心選拔1名年輕干部作為重點培養對象,通過“一對一”精準指導、“手把手”實操教學,著力打造基層應急“領頭雁”,力爭實現“培養一人、帶動一村”的倍增效應。如今,像小李這樣經“溪安行”培訓成長起來的應急骨干已遍布全縣各村,成為打通應急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竹溪縣已累計為1000余名鎮村應急隊員開展“溪安行”賦能培訓,讓專業知識切實轉化為應對風險的實戰能力,從根本上解決了基層應急力量“拉得出、不會用”的尷尬局面。

實戰是檢驗能力的最好標尺。2025年6月30日,“應急使命?2025”十堰市防汛搶險救援綜合演練在竹溪縣成功舉行。演練現場,20余個部門、600余名救援人員協同作戰,從受威脅群眾轉移、河堤加固到險情快速處置,各環節銜接流暢、反應迅速,充分展現了竹溪縣應對重大災害的高效協同能力,讓“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承諾變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安全隱患往往藏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惕,常備常練,才能有備無患。為增強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村民應急避險能力,我局常態化開展防災避險知識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校園、進家庭五進活動,組織群眾開展應急演練,確保大家在面臨突發安全事故時,‘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能有效避險、保障安全。”竹溪縣應急管理局應急救災股干部劉超介紹,目前,竹溪縣縣級應急隊伍規模不少于50人、鄉鎮隊伍不少于30人、村社隊伍不少于15人,同時組建2支30人的社會應急隊伍,全縣87支應急隊伍、2686名隊員24小時待命,時刻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25年以來,全縣依托“溪安行”系列活動,已開展各類應急演練135次、技能比武14次,圓滿完成應急保障任務23次,在一次次實戰磨礪中,鍛造出一支關鍵時刻“頂得上、打得贏”的應急鐵軍。

從試點創新到全域覆蓋,從隊伍賦能到實戰檢驗,竹溪縣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持續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如今,這張越織越密的應急防護網,已成為守護群眾安全的“堅實屏障”。竹溪縣的實踐,不僅為山區縣域應急管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更彰顯了基層治理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