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人來說,吃飽飯、散散步是日常,但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來說,這卻是一種奢望。近日,十堰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3病區譚利國主任團隊,成功為兩名危重患者實施了經皮室間隔消融術。這項技術不開胸,就能精準“削薄”異常心肌,即刻解除心臟“梗阻”,讓患者重新自由呼吸、行走。這項高難度技術的成功,標志著本地在該疾病微創治療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余年“堵心”生活 一朝手術終結
“現在終于能踏踏實實吃頓飽飯了!”在十堰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3病區病房里,今年53歲的陜西白河人石先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在過去的十多年里,他的人生被疾病陰影深深籠罩。
多年來,他不敢吃飽,因為每當進食后,心口就像被一塊大石頭死死堵住,憋悶、氣短,痛苦不堪。別說走路、運動這些日常活動,就連平躺休息都時常感到呼吸困難。這種“有勁使不出”的感覺,讓他生活質量急劇下降。經檢查,石先生被確診為嚴重的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

△譚利國(前)和團隊成員正在制定治療方案
2025年2月,石先生慕名來到十堰市人民醫院。譚利國主任團隊經過全面評估,認為他非常適合接受先進的經皮室間隔消融術。在精心準備下,團隊成功為他實施了手術。術中,在超聲引導下,團隊精準地對導致梗阻的肥厚心肌進行消融。術后心臟檢測結果顯示,各項血流動力學指標迅速恢復正常。
術后,石先生感覺渾身輕松,那顆“堵”了十多年的心,終于順暢了。
走路就暈厥 術后癥狀全消失
50歲的趙先生與石先生有著相似的痛苦經歷。他只要走路稍快一些,就會感到頭暈目眩,甚至時常會突然暈厥,情況十分危險。這讓他整日提心吊膽,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經過診斷發現,他也患有嚴重的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

△譚利國進行日常查房,了解患者情況
今年7月,趙先生找到了譚利國主任。團隊為他制定了周詳的手術方案,并順利完成了經皮室間隔消融術,效果立竿見影。術后,困擾趙先生多年的胸悶、胸痛癥狀徹底消失,頭暈、暈厥再未發生。他終于可以放心地快步行走,享受久違的輕松與自由。
心肌“胖”了也是病 運動后更危險
肥厚型心肌病究竟是一種什么病?為何如此兇險?
對此,譚利國主任通俗易懂地解釋道:“我們的心臟如同一個永不停歇的‘水泵’,負責將血液泵往全身。心臟內部有房間隔和室間隔,如同房子的‘墻壁’。肥厚型心肌病,就是心臟室間隔這面‘墻’的肌肉莫名地長得太厚了。當這面‘墻’太厚,就意味著心臟泵血的‘走廊口’越來越狹窄。血液流不出去,會導致全身供血不足,患者就會出現胸悶、氣短、頭暈、乏力等癥狀。”

△譚利國跟團隊人員剖析患者病情
譚利國主任表示,此病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更危險,心臟收縮力量增強,肥厚的心肌會進一步加重梗阻,導致腦部等重要器官供血急劇減少,從而引發暈厥,甚至猝死。長期的心臟負荷過重,還會引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嚴重并發癥。
微創手術 精準消融多余心肌
面對如此棘手的疾病,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長期服藥或進行開胸外科手術。藥物僅能緩解癥狀,無法根治;而開胸手術則需要鋸開胸骨,創傷大、風險高、恢復慢,讓許多患者望而卻步。
相對于傳統手術,經皮室間隔消融術創傷極小、恢復快、效果好、安全性高,為肥厚型心肌患者提供了一個更優的選擇。
“這項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微創’。”譚利國主任介紹,該手術不需要開胸,在超聲的精確引導下,釋放精準的消融能量,將多余的心肌進行消融即可。“這樣一來,心臟泵血的‘走廊口’就被重新擴寬了,血流恢復通暢,患者的癥狀隨之解除。”
譚利國主任提醒廣大市民,肥厚型心肌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成員在青壯年時期發生不明原因的猝死,或者有確診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其他直系親屬應提高警惕,建議進行心臟超聲篩查。
對于普通人群,如果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活動后胸悶、胸痛、氣促、不明原因的暈厥或接近暈厥感,特別是年輕人,切勿簡單地認為是“體質差”或“沒休息好”,應盡早到正規醫院心血管內科就診,明確病因。
十堰市人民醫院成功開展的經皮室間隔消融術,不僅為鄂陜豫毗鄰地區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帶來了新的曙光,也充分展示了該院在心血管疾病微創介入治療領域的雄厚實力與不斷創新的精神,真正用高新技術守護了百姓的“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