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廣電訊(全媒體記者魏俊通訊員馬婷婷)全民健身,共同參與。專家提示,要將科學運動貫穿健身運動全過程,做好強度監控、充分恢復與長期規劃,謹防運動損傷。
十堰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陳本啟建議,市民在運動前,應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能和健康狀況選擇合適的項目,每次運動前先進行5至10分鐘動態熱身,運動前1至2小時少量進食。
此外,市民在運動過程中,應傾聽身體與保持適度至關重要。一要確保心率在安全有效范圍內,能用短句交談是簡易判斷;二要時刻留意身體信號,若出現異常疼痛、胸悶氣短、頭暈或極度乏力,必須立即停止。
談話測試法是大眾易于掌握的強度自測手段。中等強度運動時,應能說話,但不能唱歌。運動過程中還需注意小口多次補充水分,避免脫水,感到不適切莫勉強堅持運動。運動結束后,切勿立即停止或坐下,應進行5至10分鐘的低強度冷身,如慢走或舒緩拉伸,幫助心率平緩回落,促進乳酸代謝,減少肌肉僵硬酸痛。冷身和拉伸是科學運動的閉環保障,每個拉伸動作應保持15至30秒。
專家指出,科學運動絕非一時興起,需要系統性規劃。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和需求設定目標,建議市民定期評估運動效果并調整訓練計劃。日常訓練,市民易嘗試有氧、力量、柔韌、平衡等多種類型的運動模式,避免單一重復的運動帶來身體肌肉組織勞損或平臺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