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將至,驕陽似火。正是中醫“冬病夏治”黃金期。近日,在十堰市人民醫院傳統中醫針灸科張發主任帶領團隊忙得不可開交診室外,患者排起了長隊。

十堰人醫傳統中醫針灸科張發團隊他們憑借針灸、艾灸等傳統療法為慢性病、虛寒癥患者“量身定制”一人一方。將中醫“治未病”智慧融入治療,讓傳統療法綻放新光彩。
15歲少年“橫向生長”治療后長高了5厘米
“張主任,孩子這兩年幾乎沒長個兒,看著別人一天天長高,我們急得整宿睡不著!”暑假期間,15歲少年曉偉(化名)在父母陪同下找到張發。這個身高不足160厘米、體重卻達75公斤的男孩,呈現出典型的“橫向生長”特征,近兩年身高增長不足3厘米。
張發是十堰市人民醫院傳統中醫針灸科創始人。出身于中醫世家的他,擅長運用針灸、中藥、點穴調治各種疑難雜癥。望聞問切后,張發診斷其為“脾腎兩虛、痰濕內蘊”。他解釋:“腎主骨生髓,脾為后天之本。孩子腎氣不足則骨骼發育遲緩,脾虛運化失調導致痰濕堆積。”
結合曉偉的體質,張發為其制定了針灸+艾灸+中藥貼的三聯療法:每周三次針灸取足三里、太沖、太溪等穴位健脾益腎,配合大椎、腎俞艾灸溫陽通絡,輔以健脾消積中藥貼敷,達到溫陽補腎、向上生長的功效。

第五次診療結束后,曉偉測了一下身高,“長了5厘米!”這讓他和父母驚喜不已。目前,曉偉的身高已達170厘米,體重也減輕十幾斤。而且,面色漸顯紅潤,精氣神也好多了,再也不是無精打采的樣子。
張發強調:“青少年生長發育需把握黃金期,夏季陽氣旺盛時補益脾腎,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女子瘦得離奇,多處長結節
溫陽散寒治療后,狀態變好了
28歲的羅女士(化姓)走進張發診室時,70斤的體重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營養不良”。“不是不想吃,完全是吃不了。”更讓羅女士困擾的是,子宮、乳腺、甲狀腺等處的多發結節,最大約鵪鶉蛋一樣,還因瘦弱被外院判定為“無法手術”。
瘦得離奇、臉色蠟黃,這是她給張發的第一印象。此外,她“咿呀咿呀”般的喃喃自語也讓張發印象深刻。“說話聲音特別小,卡在喉嚨里出不來,這是明顯的中氣不足,是典型的脾腎陽虛、氣滯寒凝、痰瘀互結體質。”張發為她制定了個體化治療方案:每周三次針灸取合谷、內關、三陰交、太沖調氣活血,配合神闕、關元艾灸溫補元陽,輔以溫經散結中藥貼敷。
第三次治療后,羅女士突然感覺“小腹有暖流涌動”,原本青紫的臉色紅潤了,說話聲音明顯洪亮。更讓她欣喜的是,體重增加了,人也健康了許多。
被雙膝疼痛折磨3年
中醫通絡止痛顯威力
51歲的徐先生(化姓)被雙膝疼痛折磨3年,近兩個月已發展到行走15分鐘即需休息。檢查顯示膝關節軟骨磨損、關節腔積液,醫生診斷為“骨性關節炎”。嘗試多種藥物效果不佳后,他抱著試試的心態來到傳統中醫針灸科。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張發發現其膝關節腫脹變形、膚色晦暗,結合脈象弦細,辨證其為: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氣血運行不暢。于是,通過中藥扶骨貼+針灸+艾灸的個體化療法,達到補益肝腎、活血通絡、舒筋止痛的目的。

“第一次治療當晚,膝蓋就感覺暖暖的,像有股熱氣在流動。”經過一個療程的系統治療,膝關節腫脹消退,上下樓梯疼痛減輕80%,夜間酸脹感消失。更令他驚喜的是,困擾多年的晨僵癥狀完全緩解,現在每天能堅持晨練太極拳。
咳了40多年久治無效
整體調理后肺功能明顯改善
55歲的王先生(化姓)“從小咳到大”:從10歲起,每遇環境變化、季節交替必咳,近十年發展為晝夜咳喘、痰多難咯,伴嚴重咽喉異物感。40余年來,他嘗試過各種偏方、激素、霧化等治療均無效,肺CT顯示“雙肺彌漫性纖維化”,被多家醫院判為“不可逆病變”。
張發接診時發現,患者除呼吸系統癥狀外,還有嚴重頸椎病、甲狀腺結節、慢性胃炎等問題。“這是典型的上盛下虛、痰瘀互結證。”
運用個體化治療方案首次治療后,王先生當晚咳嗽減輕,睡了個安穩覺;第5次治療時,自覺“胸口像搬走了塊大石頭”;持續治療兩個療程后,咳嗽頻率降低,肺功能檢測指標明顯改善。

在十堰市人民醫院傳統中醫針灸科,張發主任帶領團隊始終秉持“辨證論治”核心思想,將傳統療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研制出多種特色中藥貼敷劑型。按照“一人一法、一人一方”的治療方案,針對青少年助長、脾胃寒涼體質調理、骨關節病、呼吸道等疾病推出的“冬病夏治調理套餐”——內服調體質、外治通經絡、節氣養陽氣,已讓眾多患者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