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堰市人民醫院
肝膽胰腺外科
連續完成兩例高難度
肝癌微創手術
通過腹腔鏡下精準半肝切除術
癌栓清掃等前沿技術
結合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
為肝癌患者開辟了
創傷更小、預后更優的
治療新路徑
十堰人醫肝膽胰腺外科團隊
此手術不僅展現了人民醫院
在肝癌微創治療領域的硬核實力
也為終末期肝病患者
帶來了重獲新生的希望
微創手術破解“沉默殺手”
患者術后一周出院
58歲的趙先生(化姓),是一位長期肝硬化患者。6年前,他被確診為早期肝癌,術后5年定期復查一直穩定,未見復發及轉移跡象。
由于疏忽,他最近1年內未進行復查。然而就在這年,他肝臟上的其他硬化結節發展成腫瘤并迅速增大,檢查結果顯示已占據右半肝大部分區域。病理活檢提示惡性腫瘤,面對這一結果,趙先生后悔不已,第一時間到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入院接受治療。
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副主任涂華華接診后表示,面對如此巨大的腫瘤、復雜位置以及患者長期肝硬化的背景,傳統大開腹手術會帶來較大創傷。經過周密評估,醫療團隊決定為其實施腹腔鏡下半肝切除術。
術前,涂華華主任團隊運用三維可視化技術精準評估腫瘤位置、肝臟血管分布;術中,以超聲刀、血管閉合系統等器械精細操作,麻醉團隊嚴格采用“低中心靜脈壓”技術控制出血。手術的每一個動作都關乎著剩余肝臟的命運——既要完整切除病變右半肝,又必須毫發無損地保護好左側肝臟的每一根重要血管和膽管等重要結構。
最終,巨大的腫瘤被成功切除,而患者腹部僅留下3個5mm、一個1cm,以及一個3cm的傷口。
術后令人驚喜的是,趙先生第二天即可自主下床活動,肝功能指標平穩,短短一周半就順利出院。“本來以為開刀會痛得死去活來,沒想到恢復這么快,傷口都不怎么疼。”趙先生和家人對醫護團隊的精湛技術與細致關懷贊不絕口。
毫米級操作拆解“定時炸彈”
肝硬化患者重獲新生
如果說趙先生的病例展示了微創技術對常規復雜肝癌的顯著優勢,那么劉先生(化姓)的病情則將微創帶向了更為嚴苛的應用場景。
有著十余年肝硬化病史的劉先生,3年前又被確診肝癌。近日因劇烈腹痛就診,檢查顯示:右肝腫瘤已擴散,膽管和膽總管內布滿癌栓,隨時可能引發嚴重并發癥。同時,他因乙肝引發的肝硬化已進入失代償期,肝臟功能極度脆弱,隨時可能崩潰。
面對這例合并肝硬化失代償期和膽管癌栓的復雜肝癌病例,涂華華主任迅速啟動多學科診療(MDT)。肝膽胰腺外科、腫瘤科、介入科首先確定了以手術為主的治療方案,而后放射科精準鎖定腫瘤及癌栓位置、麻醉科評估心肺功能及麻醉風險、肝病科調控乙肝病毒活性改善術前肝功能分級、重癥醫學科預判術后風險及術后詳細治療方案……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深入討論,團隊一致認為應對患者行腹腔鏡微創手術。“這就像在肝硬化的‘亂石灘’中拆解纏繞的引線。”涂華華團隊最終制定了精準解剖+癌栓清掃+肝功能保護三位一體的治療方案。
手術中,挑戰接踵而至。患者的硬化肝臟堅硬如石,門靜脈壁迂曲且薄如蟬翼,稍有不慎便會引發致死性大出血。借助3D腹腔鏡的立體高清視野,涂華華團隊先辨識并封閉腫瘤滋養血管,再逐層剝離癌變組織,同時運用膽道鏡、超聲實現癌栓無死角清掃。
4小時后,右半肝腫瘤和癌栓被完整切除,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手術成功。
術后第三天,劉先生便能在家人攙扶下下床活動,腹部僅留5個鑰匙孔大小的微創切口。一周后,劉先生肝功能指標好轉,黃疸消退;半個月后,順利出院。
微創技術突破肝癌治療禁區
彰顯技術實力
涂華華主任介紹,肝癌起病隱匿,進展迅速。尤其對于像趙先生、劉先生這樣合并嚴重肝硬化的患者,治療更是難上加難。“肝臟血供極其豐富,解剖結構復雜。”涂華華說,傳統開放手術切口大、創傷重,術后恢復慢,很多患者因此被擋在根治性手術門外,成為“手術荒漠區”的絕望者。
腹腔鏡手術通過幾個微小切口,利用高清鏡頭和精細器械完成操作,具有創傷小、出血少、術后疼痛輕、恢復快等優勢,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成了當前肝癌微創治療的重要發展方向。
目前,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已建立起成熟的終末期肝病微創治療體系,每年完成高難度腹腔鏡肝切除手術百余例,將微創技術的優勢深深植入曾經的手術“禁區”——肝硬化肝癌、復發性肝癌等復雜領域。
涂華華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副主任
湖北省臨床腫瘤學會膽道胰腺腫瘤分會常委、湖北省醫學會普通外科學會青年委員、湖北省醫學會胰腺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醫學會腸內腸外營養學會委員、湖北省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委員、十堰市普外科學會常委。從事普通外科臨床工作18年,先后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及湖北省人民醫院進修學習,德國比勒菲爾德醫院訪問學者。
擅長:普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及消化道外科手術,對腹部外傷、肝臟腫瘤、膽道腫瘤、上消化道出血、門靜脈高壓的外科治療,對腹腔鏡膽道探查、脾切除、肝葉切除、消化道腫瘤根治及胰腺炎的治療有較深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