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拇外翻,俗稱“大腳骨”病,通俗地說就是大腳趾根部的骨頭向內側“跑偏了”。除了影響美觀,還會引起疼痛、紅腫、步行困難高發于常穿高跟鞋的人群。

55歲的王女士(化姓)
就因此飽受困擾
幸運的是
在十堰市人民醫院
醫生為她成功實施
鄂西北首例微創拇外翻
Spear Plate髓內板矯形手術
徹底解決困擾多年的病痛

這標志著
該院足踝外科微創治療水平
正式邁入國內先進行列
為鄂西北及周邊區域
廣大拇外翻患者帶來
更安全、高效的治療選擇

右足拇嚴重外翻十余年
術后第二天便能自行下地行走
王女士被拇外翻折磨十余年,飽受嚴重疼痛及穿鞋困難的困擾。“穿上鞋子或走路時,只要拇指受到擠壓,就會疼得撕心裂肺。”十多年來,面對常穿高跟鞋帶來的后果,王女士后悔不已。
在朋友的推薦下,王女士慕名找到十堰市人民醫院創傷骨科2病區程鑫華主任醫師。檢查后程鑫華發現,王女士雙足均存在拇指外翻情況,但右腳尤為嚴重。其中,其右足拇外翻角高達40°,屬于重度畸形。第一跖趾關節受力、擠壓疼痛,第二、三跖趾關節跖底側形成厚厚的繭子,前足橫弓塌陷,第五跖趾關節按壓疼痛。

十堰人醫創傷骨科2病區程鑫華團隊。
傳統治療方案曾令王女士陷入兩難:切開手術創傷大,恢復期漫長;常規微創手術雖然切口小,卻在穩定性和抗旋轉能力上存在不足,且容易發生復位丟失的情況,難以滿足重度畸形的矯治需求。
考慮到王女士的年紀及需求,程鑫華團隊果斷引入一項前沿技術——專為亞洲人足部解剖結構量身定制的Spear Plate髓內板。通過微創截骨矯形結合髓內植入,實現精準矯正與快速康復的雙重突破。
6月16日,手術當天,程鑫華團隊通過2厘米的微小切口,將Spear Plate髓內板成功嵌入跖骨髓腔,用時不到60分鐘,以扎實過硬技術和豐富經驗順利完成手術。
術后24小時,王女士跖趾關節疼痛下降70%;術后第二天,便能在保護下自行下地行走。

手術時間縮短
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康復
程鑫華介紹,相比傳統空心釘固定技術,專為亞洲人解剖結構定制的Spear Plate髓內板穩定性更強,術后可有效抵抗行走中的扭力,大大降低復位丟失的風險,抗旋轉能力也明顯提升,顯著提升矯正效果,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復功能。
此外,傳統微創拇外翻手術要在X線透視的輔助下置入螺釘,非常依賴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技術;而新技術通過專用器械實現經皮植入,術中透視次數減少60%,手術時間縮短至約60分鐘。
傳統手術后,需佩戴石膏、支具等6周-8周,無法下地、負重;此手術在兩周后,即可穿戴前足減壓鞋下地行走,大大縮短恢復周期,顯著提升患者康復體驗。

率先將新技術引入十堰
目前已常態化開展
據程鑫華介紹,微創拇外翻Spear Plate髓內板矯形術源自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國家骨科醫學中心足踝外科團隊,由馬昕教授及施忠民主任于2024年底完成國內首例。
作為湖北省醫師協會首批足踝外科專家工作組成員,程鑫華于日前遠赴山東濟南,在施忠民教授悉心指導下潛心學習,系統掌握Spear Plate技術精髓,將這一創新技術成功引入秦巴山區。返院后,在科室主任余永桂教授的支持下,迅速組建專家團隊,并多次完成全流程驗證,最終實現技術平移。
“每項醫療技術的進步,最終都要轉化為患者的獲得感。”創傷骨科2病區主任余永桂教授表示,科室已建立完整的足踝疾病診療體系,涵蓋創傷修復、畸形矯形、運動損傷三大方向,尤其擅長拇外翻、高弓、平足的診治。此外,還成功開展了糖尿病足骨搬移術、足踝矯形、淋巴疾患手術治療等多項高難度新型亞專業技術,臨床療效與學術創新獲得同行與患者的高度認可。

隨著Spear Plate技術的常態化開展,十堰市人民醫院創傷骨科2病區將更加嚴格地遵循“規范化、同質化、創新化”發展理念,以高質量、高標準要求自身,不斷創新發展、持續進步,助力區域骨科醫療水平提升,造福鄂西北地區廣大患者。

程鑫華
十堰市人民醫院創傷骨科2病區主任醫師
主攻足踝創傷骨科,在中華級、統計源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著,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持參與省級課題5項。
擅長足踝部創傷、拇外翻、足部骨病疾患、高弓、平足足踝畸形矯形,以及骨科畸形矯形、骨科創傷、髖、膝關節疾患的臨床診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