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馬婷婷)在多數人的認知里,尿毒癥似乎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然而,近年來,尿毒癥發病呈現出年輕化趨勢。近期,筆者采訪十堰市人民醫院血液凈化外科專家了解到,尿毒癥年輕化,既有疾病譜變化的客觀因素,也與不健康、不規律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花季少女全身乏力誤以為“營養不良”,結果確診尿毒癥
20歲的女大學生小雯(化名)正在十堰市人民醫院血液凈化外科接受透析治療,她的患病歷程堪稱“慢性腎病年輕化”的典型案例。
據小雯回憶,自初中起,她就時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家人以為是“營養不良、貧血”,便長期讓她服用補氣中藥及營養品等。幾年過去了,小雯的癥狀沒有緩解,但她除乏力外并無其他明顯癥狀,家人便認為她是天生體質差。
直到小雯18歲在外地求學時,突然出現全身及臉部浮腫。察覺到異樣的她,利用節假日回到十堰,前往十堰市人民醫院就診,最終被確診為尿毒癥。當時她的肌酐值高達800μmol/L(正常值在106μmol/L以下),腎臟超聲顯示雙腎已萎縮。
家人得知消息后,簡直不敢相信。“年紀輕輕,怎么會患上尿毒癥呢?”
醫生解釋道:“患者腎功能異常至少已有5年,但因無其他明顯癥狀被長期忽視,才導致嚴重后果。”
此后,小雯開始接受透析治療。經過1年多規律的透析治療,她的貧血、高血壓等癥狀得到控制,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與小雯情況相似的,還有22歲的男生小剛(化名)。幾個月前,小剛突然感覺身體乏力,起初并未在意,以為只是工作勞累所致。但隨著時間推移,他的身體狀況愈發不佳,于是前往醫院檢查。檢查結果顯示,他的肌酐值高達1500μmol/L,被診斷為尿毒癥。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噩耗,小剛一度陷入絕望。“我身體一直挺好的,怎么會突然得這種病呢?”盡管難以接受,但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小剛逐漸振作起來,開始接受透析治療。
患病原因和疾病譜的轉移、外界環境的變化有關
十堰市人民醫院血液凈化外科主任王黎萍介紹:“尿毒癥是多種慢性腎臟病發展至終末期的共同結果,本質是腎功能不可逆地喪失,無法正常發揮排水、排毒及內分泌功能,致使體內代謝廢物和毒素大量堆積,進而引發一系列嚴重并發癥。”慢性腎病的一大特點是起病隱匿,早期臨床癥狀不顯著,缺乏特征性,部分已有輕中度腎功能損害的患者也可能毫無癥狀,因此慢性腎病也被稱作“沉默的殺手”。
那么,尿毒癥這個曾被視為老年病的疾病,為何會悄悄向年輕人襲來?“主要與疾病譜的轉移和外界環境的變化有關。”王黎萍表示,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一些原本在老年人中高發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在年輕人中也漸漸常見。這些慢性疾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長期發展下去就可能危及健康。
另一方面,外界環境變化對年輕人的腎臟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面臨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長期熬夜、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在無形中增加了腎臟負擔。此外,空氣污染、藥物濫用等因素,也對腎臟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預防可遵循八大黃金法則
面對尿毒癥的威脅,年輕人該如何預防?王黎萍給出八大黃金法則:
控制體重:適當運動有助于增強身體免疫力,控制體重,減輕腎臟負擔。
控制血壓:高血壓是尿毒癥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年輕人應定期監測血壓,一旦發現血壓升高,需及時就醫并遵醫囑治療。
控制血糖:糖尿病是尿毒癥的首要繼發性病因。年輕人要保持健康飲食習慣,避免過度攝入糖分和油脂,定期監測血糖水平。
控制蛋白攝入:高蛋白飲食雖有助于增強免疫力,但長期過量攝入會加重腎臟負擔。年輕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合理控制蛋白質攝入量。
控制鹽分攝入:高鹽飲食會導致血壓升高、水腫等不良反應,加重腎臟負擔。年輕人應盡量減少鹽分攝入,保持清淡飲食。
勿濫用藥物:許多藥物具有腎毒性,濫用藥物會嚴重損害腎臟。年輕人使用藥物時應遵醫囑,切勿自行購買和使用。
多喝水,保持尿量充足:多喝水能促進體內代謝廢物排出,減輕腎臟負擔。年輕人應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少喝碳酸飲料,保證尿量充足。
控制原發病等危險因素:有家族腎病史、免疫性疾病、痛風等情況的人群需格外注意。
“綜合來看,預防尿毒癥要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王黎萍建議,在飲食方面,市民要減少鹽、糖及加工食品的攝入,多吃新鮮蔬果和全谷物。同時,要保證7-8小時的睡眠時間,避免長期熬夜。
王黎萍特別提醒,年輕人要定期體檢,重視早期篩查,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或有家族腎病史的高危人群,需每年檢查尿常規、血肌酐和腎臟超聲。日常生活中,要留意小便發出的“警示信號”,若尿液表面有細密且長時間不消散的泡沫,應及時進行尿液檢查。正常尿液呈淡黃色或無色透明,若顏色變為濃茶色、洗肉水色則需警惕。此外,全身出現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癥狀,也可能提示腎臟疾病,務必引起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