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體重僅1350克的極低體重早產兒,在十堰市人民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醫護團隊的全力守護下,歷經57天全力救治,終于闖過了呼吸、感染、營養等多重難關,順利出院,迎來了人生的嶄新篇章。
4月16日22時,孕29周的康康(化名)因其母“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重度、妊娠合并肺動脈高壓、妊娠合并低蛋白血癥、妊娠合并腎功能不全”剖宮產出生。
由于母親孕期多種并發癥,康康出生后反應極差,自主呼吸弱,體重僅有1350克,生命垂危。經過新生兒救治團隊及時的復蘇處理,患兒面色逐漸轉紅潤,但呼吸依然淺促,狀況十分危急,隨即被緊急轉入市人民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
關關難過關關過,打響生命保衛戰
面對巴掌大的患兒,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趙旸帶領團隊制定了毫米級精準的治療方案:從呼吸機參數的微調,再到以0.1毫升為單位計算的營養補給,醫生們如同在刀尖上起舞。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病魔戰斗中,他們駐守在重癥監護室,闖過了一關又一關。
黃金1小時呼吸關: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首先面臨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衰竭、肺發育不完善等問題,呼吸關是最嚴峻的挑戰!由于肺部發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肺泡難以自主擴張進行氣體交換,以至于患兒的呼吸極不穩定,醫護團隊迅速為其連接有創呼吸機,在氣管內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質促進肺泡復張。及時準確的施救使康康的生命體征逐漸平穩,然而,治療挑戰遠未結束,由于患兒出生孕周小,肺發育成熟度差,脫氧極其困難,醫護團隊調整治療方案,加強體位管理,采用間斷俯臥位通氣,改善肺通氣,終于艱難地從有創過渡到無創呼吸支持,再到低流量吸氧,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醫護人員密切監測。歷經40余天的不懈努力,康康最終完全脫氧,實現了微弱呼吸至平穩自主呼吸的成功過渡。
營養攻堅戰:早產兒吸吮力弱、吞咽反射差、胃容量極小,正常喂養幾乎無法實現。最初只能通過鼻飼管從每次1ml母乳開始喂養,逐步過渡至全經口喂養。然而,康康由于胃腸發育不成熟,一度出現腹脹等喂養不耐受的情況。生后數小時內留置臍動、靜脈導管建立維系生命的通道,24小時持續全靜脈營養液輸注滿足血糖、電解質、營養需求和內環境穩定;新生兒科護理專家余平憑借過硬的穿刺技術,成功在纖細的外周血管置入PICC導管,為康康提供全面營養支持。主治醫師根據康康每日體重、日齡,計算其每日熱量供給,動態監測檢查指標,并據此調整喂養方案。經過吸吮訓練與精心護理,康康從最初管飼奶1ml實現自主吮奶每次40ml,體重穩步增長,為后續健康發育奠定了基礎。
多學科精準護航:憑借醫院全面卓越的綜合實力,搭載多學科建設的強大平臺,新生兒科團隊和眼科、超聲科、神經內科、影像醫學科等專業醫師進行溝通協調,有條不紊地安排早產兒視網膜病篩查、神經系統發育及腦功能動態監測、智護訓練早期干預,構建全方位發育支持體系,把控細節管理。
感控生命線:早產兒救治中,感染防控是決定存續與生存質量的核心戰役。因免疫屏障發育不全、皮膚角質層薄如蟬翼,加之呼吸支持、靜脈營養導管等生命維持措施,使其暴露于細菌、真菌及耐藥菌感染的高危環境中。醫療團隊采用"階梯式抗感染策略",嚴控抗生素使用,縮短使用時長,動態監測降鈣素原、CRP等感染指標。同時實施“床旁隔離+集束化護理”,嚴格無菌操作,監測手衛生,關注氣管插管、深靜脈導管護理的嚴密維護等。終于,在康康漫長的住院期間實現零院內感染,團隊付出所有的努力都價值斐然。
精細化護理及早期智護干預:護理人員為其制作“鳥巢”模擬母體子宮環境,溫箱精準控溫,維持中性溫度,治療護理集中且盡量只開溫箱的小窗進行,如:在細如發絲的靜脈血管上進行穿刺、在捫不到搏動的動脈血管上進行采血,還要時刻關注早產兒的細微變化。此外,微創給藥后機械通氣管理,防治呼吸機相關肺炎;中線體位,防止顱內出血,俯臥位通氣改善呼吸功能;秉持家庭參與式護理及發育支持理念,開展袋鼠式護理,促進生命體征平穩,早期開始非營養性吸吮及咀嚼肌訓練,實施新生兒撫觸和小兒推拿促進神經發育……康康在如此細致入微的照護下,生命體征日趨平穩,各項生理指標逐漸恢復正常。
以愛為翼 醫患共筑生命防線
家庭參與式護理理念與原則強調家庭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核心地位,鼓勵家庭成員積極參與早產兒的日常護理。為了讓早產兒順利回歸家庭,科室特別設置家庭參與式護理病房”,對早產兒家屬進行深入宣教及精細指導,指導父母早產兒日常喂養與照護,教會家屬家庭康復的方法,更好地促進早產兒神經發育,實現生命救治與高質量成長雙重保障。
歷經57天,小康康在醫護團隊的日夜守護下,成功闖過了呼吸關、喂養關、感染關等一道道生死關卡,體重從1350克增長至2700克,各項指標恢復正常,并于6月12日順利出院。
患兒父母含淚回憶治療歷程:“一開始看著孩子身上插滿管子,我們幾乎失去希望。但醫生每天把點滴變化向我們娓娓道來,護士把孩子的每聲啼哭都當作警報,這種極致用心讓我們重拾信心。”出院當日,患兒家屬為新生兒科團隊送上錦旗。這場生死救援不僅彰顯了團隊協作的力量,更詮釋了醫者對生命的崇高敬畏。(王金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