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妻子沉迷網購 丈夫叫苦不迭 |
| 網友多有同感 專家:不要把商品理想化 |
妻子:網購便宜 送上門
去年6月,劉先生的太太王女士生孩子后,專職在家照顧寶寶。王女士常常一整天宅在家里,坐在電腦前“逛街”,不久就成為資深網購買家。起初,她只是在網上給孩子買些玩具,可后來基本就不去商場和超市,點點鼠標輕松搞定。
在王女士家里,記者看到堆滿了各種快遞包裹,大大小小的占據了各個角落。從內衣、外套到襪子、帽子,再到筆記本電腦、化妝品、手機等,都是從網上購來。王女士稱,“一個便宜,十個愛”,網購送貨上門,省去自己帶孩子去擠商場的麻煩。
丈夫:頭痛不已
“剛開始我也同意她的觀點,沒想到她一發不可收拾。”同為“80后”的劉先生抱怨道。幾天前,夫妻兩人為一部新款手機起了爭執。王女士花了4000元在網絡上購買,她認為質量并不如自己想象的好。而當退換貨時,賣家又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劉先生認為,手機價格和專賣店差價不大,而且沒有質量保障。兩人為此爭執,大傷感情。
劉先生稱,自己每月工資有6000元,妻子經常一個月就“網購”掉3000元。一想到妻子暫時沒有收入,三張信用卡時常透支,他便覺得頭痛不已。
網友:多有同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網友都有“同感”。網友超級大贏家說,“我3年網上花了近5萬元,嚇人啊,我也就是普通的小職員”;網友NINI1234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有次打掃衣櫥,看著堆在家里的衣服沒有一件能穿,我就徹底醒悟了。當初網購時感覺物美價廉,但事實上買來沒用的,再便宜也是最貴的。”
網友dan@說,他妻子也有類似的經歷,經常買一些用不著的東西回家,為此,他們沒少發生爭吵,希望能得到專家指點。
專家:不要把商品理想化
對于王女士的舉動,武漢市中德心理研究院李先富院長說,網購成癮的人,易把商品理想化,對商品缺乏更多的鑒別能力。賣方針對買方這一心理,會投其所好,使買家在判斷時出現偏差。
網購成癮的人,將商品理想化后,即使買回來不好用,不實用,還是會“強迫性重復”。下次網購,還會依照自己的思維去點鼠標。李先富稱,網購成癮的高發人群以20歲—35歲的辦公室白領為主。以女性、經濟能力中上者居多。如果本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家庭可以采取提醒,甚至是制止的方式為親人戒除網購癮,如果已到病態模式,就得尋求第三方心理治療。
對此,常青花園第一社區主任王芩認為,王女士應該認識到這樣下去會影響家庭和睦,建議她在家寂寞時,到社區參加公益活動,填補業余時間,培養自己其它愛好;同時,劉先生也應該多陪妻子,促進感情交流,自然而然的,妻子就會將注意力從網購中轉移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