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痛風屬于“富貴病”,患者中85%身體肥胖。目前,痛風病患者多為收入高、運動少、應酬多的人士,發病年齡從以前的50歲以后提前到目前的30歲左右,經常是在一次豪華宴會后,第二天清晨突然發病。痛風以男性居多,鮮少找上停經前的女性。一般認為是雌激素具有保護作用。俗語說:痛風痛起來真要命。只有飽受痛風煎熬的人,才會有如此深的感覺。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病變成尿毒癥,后果不堪設想。
朱小春說,目前臨床上對痛風病一般使用別嘌呤醇、立加利仙等藥物進行治療,該藥物能抑制人體尿酸合成或促進尿酸排泄,從而降低血液中尿酸水平。他認為,飲食不當是誘發痛風的重要原因,痛風是人在大量進食高嘌呤類食物后導致體內嘌呤的代謝產物——尿酸增高,從而引發的。
火鍋嘌呤含量高
在這寒冷的季節,最讓市民感到暖意融融的就算那冒著騰騰熱氣的火鍋和各類的滋補煲湯了。然而市中醫院腎病科主任黃蔚霞說,吃火鍋時,市民一般會大量進食動物內臟、牛羊肉、蝦蟹、豆制品、蘑菇等,這些食物恰恰都是嘌呤含量非常高的物質,而喝酒又易使體內乳酸堆積,抑制尿酸的排出,這就是圍坐火鍋前開懷暢飲的人易患痛風的主要原因。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吃火鍋時還會喝火鍋湯底,這很危險,因為每100毫升肉湯內含嘌呤160-400毫克,比正常飲食要高出30倍,更易誘發痛風病。同時,在現實中,不少人誤以為“不吃肉只喝湯”情況會好一些,但因為嘌呤能夠充分溶解到久燉的湯中,所以危害更大。
黃醫生認為,飲食起居調理對控制痛風病情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少吃富含嘌呤的食品:動物內臟、腦、海鮮(沙丁魚、鳳尾魚、貝類、蝦、蟹)、酒等,多食用蔬菜、水果、牛奶、蛋等食物,尤其要注意增加堿性食物的攝入。
由于飲食的關系,溫州人的痛風一般以濕熱型痛風為主。作為中醫院醫生,黃蔚霞向記者推薦了一種對痛風治療有輔助作用的防風薏米粥,配方是:防風10克,薏米10克,水煮,每日一次,連服一周。
在飲食上,朱醫生也有自己的建議。他說,在吃肉時,可以將肉切碎,過水,再進行清炒,這樣也可以減低肉類當中的嘌呤含量。
堅持合理的運動方式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都認為,痛風患者通過合理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增強機體防御能力,而且對減緩關節疼痛有益處。他們建議,患者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運動,如散步、勻速步行、打太極拳、游泳等,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堅持不懈。這些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代謝尿酸、預防痛風發作有一定幫助。
但醫生不主張痛風發作期患者參加劇烈運動或長時間體力勞動,例如打球、跑步等,因為劇烈運動之后,大量流汗會帶走水分,使排尿量減少,影響尿酸排出;再者,肌肉細胞會加速分解,讓尿酸量突然增加。
醫生們認為,患者只要調整飲食,選擇健康的作息方式,參加適量運動,嚴重者配以適當的藥物治療,一般就能穩定尿酸值,讓身體回到正軌,遠離痛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