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
荷葉入肴,在我國漢唐時代已有文字記載:“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墟人。”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所吟詠的“綠荷包飯”,就是今天的“荷葉包飯”。筆者至今仍無緣吃到北京的“荷葉米粉鴨”、廣東的“荷香蒸雞”與“荷香蒸仔鴿”、山西的“荷葉包子”及云南的“荷葉粉蒸肉”等,但能常吃到故鄉的“荷葉八寶飯”,也算得上一種口福。
我的故鄉在渝西地區。在當地,無論丘陵還是平壩河谷乃至山區地帶,都極適合藕的生長,只要有水塘、水池、水田或水洼之地,鄉親們都要栽種藕并養上魚。這既點綴了田園風光,又可增加經濟收入。每到春末初夏時節,荷梗長得粗壯高大,密密擠擠的荷葉豐茂得像一把把綠傘。荷葉下面,碧水蕩漾,肥美的魚群在水中暢游。荷葉叢中,一朵朵悄然綻放的荷花鮮艷奪目,叫人如癡如醉、流連忘返。在這個時節里,手中端一碗“荷葉八寶飯”,蹲在大門外的荷塘或荷田邊,一邊吃飯一邊賞荷,倒是一件別富情趣的事情,有荷味在口中彌漫,有荷香撲鼻而來,還有紅瘦綠肥的荷景涌入眼簾,真讓人心曠神怡,恍忽間頓覺身在詩畫仙境里。
做“荷葉八寶飯”的原料有大米、核桃仁、蓮米、綠豆、半肥半瘦的豬肉、鹽和糖等。先把蓮米、花生仁、綠豆用沸水泡脹,再把蓮米的胚芽去掉,將淘凈的米和蓮米、綠豆、花生仁在沸水里煮至半熟后,撈起來瀝干水分,然后將剁好的肉粒及核桃仁粒摻和進去,若做咸味就加入一些鹽和花椒面,若做甜味則加入一些糖,最后用洗凈的荷葉將其包上,入籠用旺火蒸1個把個小時,香美可口的“荷葉八寶飯”就做成了。此時,你若揭開籠蓋,便會香氣四溢,分外惹人垂涎。舉箸入口,頓覺荷香濃烈,頗具一種濃郁的田園風味。
用荷葉烹肴,無論是鮮荷葉還是干荷葉均可,相較而言當然是以鮮荷葉更佳。“荷葉八寶飯”不但有豐富的營養,而且還具有藥療功效。荷葉味苦性涼,有清暑熱、理脾胃與活血、止血之功,可治療暑天外感頭脹身痛、因脾虛引起的腹瀉、嘔吐以及吐血、鼻出血等多種病癥。干荷葉還有較為明顯的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鄉親們還用一些更好更精的配料對傳統的“荷葉八寶飯”加以改進,烹調出了一些口味更好的美食佳肴,比如在其中加入甲魚,就成了“荷葉甲魚八寶飯”;加入一些金鉤,就成了“荷葉金鉤八寶飯”;加入一些火腿,就成了“荷葉火腿八寶飯”……有經濟頭腦的鄉親們還念起了“荷葉八寶飯”的生意經,無論是在城里還在鄉下,“荷葉八寶飯”都是極為搶手的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