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醫院主任醫師趙玉生為孩子做檢查
■知名專家戴宗晴教授對術前準備工作進行指導
■手術后護士為孩子檢查體癥
■術中切口僅有0.5—1厘米

■手術一個月后疤痕基本看不出來
■手術不用縫針,只需貼上“創可貼”
■典型病例:上周,來自鄖縣的1歲半男童在東風總醫院胃腸·小兒外科接受了小兒疝氣微創手術,這是他第二次因患疝氣而動手術。半年前,他曾在當地一家醫院進行了“右側腹溝疝疝囊高位結扎術”。術后,男童的右腹上留下了一道長約5cm的傷口,留院觀察5天后出院,一共花費約2500元。據孩子的家長介紹,回家后,孩子還有較強的疼痛感,夜里經常因疼痛而哭鬧難安。
眼看這孩子傷口逐漸愈合,不曾想,手術兩周后出現左側腹股溝疝氣。這一次,孩子的家長沒有貿然再帶孩子去治療,而是多方比對慕名來到了東風總醫院。在該院胃腸·小兒外科,主任醫師趙玉生主刀,采用微創方法為男童行“左側腹溝疝疝囊高位結扎手術”。術后,男童沒有住院,當天就隨父母返回了鄖西,所有手術費用僅用了1600元,而且孩子飲食、睡眠與平時無異。回家5天后,當家長聽從醫囑把貼在孩子傷口的貼膜揭開后,全家人驚訝地發現,孩子左側肚皮上僅留下一條和皮膚紋理極為相像的“線”,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來;反觀孩子右側肚皮上的傷口卻留下一條像蜈蚣一樣的疤痕。“東風總醫院治療小兒疝氣技術好,傷口小,費用還低!”前后對比,孩子的父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專家點評:據東風總醫院胃腸·小兒外科副主任鄭新介紹,小兒疝氣是小兒外科常見疾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幼兒出生后不久,在腹股溝部位有可復性腫塊,多數在2至3個月時出現,也有1至2歲才發生。小兒疝氣應及早進行徹底治療,因為當患兒劇烈哭鬧或突然用力時,腹內壓力突然增加,腹腔腸管突出過多,會造成腸管嵌頓,若不及時治療,容易導致嵌頓腸管壞死、腹腔感染等嚴重并發癥。
治療小兒疝氣,傳統的手術是在患兒腹股溝處切開一個約5厘米的切口,然后進行疝囊高位結扎,這樣不僅傷口大、出血多,孩子要忍受較大手術痛苦,而且術前術后要住院7至10天,3個月內不能劇烈活動。不但給家長增加了不少麻煩,而且術后復發率高。東風總醫院胃腸·小兒外科針對小兒疝氣手術的特點,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率先采用微創手術,只需在患兒腹壁上開一個0.5至1厘米的微切口,不易感染、復發,手術時間僅10分鐘左右,當天做完即可回家。傳統手術要求患者術前住院檢查,術后打針5-7天,傷口還需定期換藥、拆線,治療復雜。而微創技術檢查簡單,也不需住院,術后也不需打針、換藥和拆線,隨做隨走。在費用方面,手術及麻醉費包干價只需1600元,僅為傳統手術費用的一半。
由于手術效果好、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因此病人絡繹不絕,胃腸外科每周可開展小兒疝手術10-20例,最多的一次一上午就完成了18例,病人除來自十堰本地的患兒外,其余大多來自旬陽、白河、西安、南陽、襄樊等地,甚至還有來自甘肅的患者。
總醫院胃腸·小兒外科專家坐診時間
陳金若:主任醫師、教授
周二、周五全天
趙玉生:主任醫師、教授
周一全天、周六上午
鄭新: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周三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