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十堰頭條訊文、圖/記者 秦洪濤 特約記者 鄭楨楨 報道: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活動主題為“科學防癌 健康生活”。近年來,十堰市人民醫院婦科I病區憑借精湛的醫術和先進的治療理念,在婦科常見惡性腫瘤的篩查、診斷與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為眾多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十堰人醫婦科1病區副主任醫師肖祖文
保育廣泛宮頸切除,她如愿以償“當上媽媽”
30歲出頭的李女士(化姓)一直被頻繁的“接觸性出血”所困擾。起初,她并未在意,以為只是普通的婦科小問題,然而隨著時間流轉癥狀卻愈發嚴重。
懷著忐忑的心情,李女士來到十堰市人民醫院婦科就診。接診的肖祖文副主任醫師為她完善了一系列相關檢查,最終病理確診為宮頸鱗狀細胞癌。這個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讓李女士和她的家人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懼之中。
在安撫好李女士的情緒后,肖祖文迅速為她安排了住院。婦產中心張毅主任醫師立即組織了多學科的病例討論。考慮到李女士還年輕,有強烈的生育意愿,經過充分的評估和溝通后,醫療團隊決定為她實施腹腔鏡下保育廣泛宮頸切除術。
手術過程中,婦科團隊的醫生在張毅主任的帶領下,憑借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經過數小時的通力配合下,手術順利完成。這一成功案例開創了十堰地區保育宮頸癌廣泛宮頸切除術的先例,為當地類似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
術后,李女士積極配合治療,身體逐漸恢復。術后一年半,她成功通過剖宮產產下一名健康寶寶,實現了當媽媽的夢想。“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疾病篩查的重要性。”張毅強調,在確診前,李女士幾乎未做過任何的婦科檢查,如果能早發現、早治療,或許可以避免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十堰人醫婦科1病區主任張毅
精準去除病灶,保留生育功能指征
36歲的羅女士(化姓),多年來一直被月經不規律。她的月經有時一兩個月才來一次,近5年情況愈發嚴重,周期甚至能延長至半年之久。羅女士嘗試過多種方式調理,可效果一直不理想。
近期,結婚多年的羅女士因“不孕”問題來到十堰市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就診。醫生為她行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活檢術,病檢結果卻提示子宮內膜癌。這個結果讓羅女士和家人陷入了絕望之中。接診的閆益芬副主任醫師迅速將患者安排住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評估。
張毅主任醫師立即組織生殖醫學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學科會診。經過充分的評估和與患者及家屬的充分溝通,醫療團隊決定為羅女士實施宮腔鏡下手術。在直視下,醫生精準地去除病灶,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正常的內膜組織。
術后,病檢提示腫瘤局限于子宮腔局部,無遠處轉移且分化良好,符合保留生育功能指征。醫生繼續給予羅女士孕激素類藥物治療,并擇期復查宮腔鏡評估內膜情況。“通過保育手術聯合藥物治療,能成功逆轉內膜,這樣她就可以盡早到生殖醫學中心實施輔助生殖助孕,實現當媽媽的夢想。”張毅說道。

“預防-篩查-診療-生育保護”全程管理,構建全周期健康管理體系
對于女性而言,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是兩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十堰市人民醫院婦科,惡性腫瘤防治體系如同精密運轉的鐘表,每一段防線和每個環節都承載著生命的重量。
在宮頸癌的防治方面,張毅主任介紹,宮頸癌是為數不多病因明確的惡性腫瘤,那就是高危型HPV持續性感染。“從病毒感染到腫瘤發生,往往要經歷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只要我們定期規范篩查,就可以在早期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提前將疾病扼殺在搖籃里。”張毅說,作為宮頸癌的二級預防,宮頸癌篩查應從25歲就開始實施,25歲以下的高危高風險人群建議開始性生活后的1年內就實施篩查。對于篩查的異常結果,要精準施治,同時指導適齡女性接種HPV疫苗,從源頭上降低宮頸癌的發病風險。
“子宮內膜癌雖病因復雜,但異常子宮出血是其‘紅色預警’。”張毅強調,出現月經周期紊亂、經量增多等癥狀時,切勿簡單歸因于"月經不調",應及時就醫尋求規范診治。尤其對于生殖內分泌相關因素、醫源性因素、代謝相關疾病、合并分泌性激素腫瘤及遺傳因素等高危因素人群,更要建立個性化的監測方案。
“癌癥治療不是'一錘子買賣'。”張毅強調,對于惡性腫瘤患者,婦科團隊建立患者健康檔案,從術后康復到生育指導,從心理干預到定期復查,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對于保育手術患者,通過密切監測、藥物調節,幫助子宮內膜恢復"生育土壤"功能;對于完成治療者,定期隨訪預防復發,讓患者真正回歸正常生活。
一直以來,十堰市人民醫院婦科I病區在婦科常見惡性腫瘤的篩查、診斷與治療方面,憑借專業的醫療團隊、先進的治療技術和全面的健康管理理念,通過多學科協作與精準醫療,為眾多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最后,張毅提醒廣大女性朋友,要重視婦科健康,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