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表明,我國有將近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診斷,因此很多患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和控制,因此早期發現糖尿病尤為重要。

眾所周知,糖尿病的典型癥狀是“三多一少”( 多食、多飲、多尿和體重減輕),然而,糖尿病并非全是這幅“模樣”。
據統計,有近一半的糖友癥狀不典型,許多患者以并發癥相關癥狀為突出表現,尤其在老年患者中。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易被忽略的“蛛絲馬跡”?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非典型癥狀”呢?
存在這17種情況
需警惕糖尿病
1.餐前低血糖
在2型糖尿病早期,因為患者胰島素分泌高峰延遲,當餐后血糖升至高峰時,胰島素分泌尚未達到峰值,等到血糖回落時,胰島素分泌才達高峰,從而導致下一餐前低血糖,患者往往在餐前有明顯的饑餓感,出現“餐前低血糖”。
2.乏力、消瘦
糖尿病人由于自身胰島素缺乏和/或胰島素抵抗,致使葡萄糖不能被機體充分利用,由于產能不足,導致身體疲乏無力。
另一方面,由于機體蛋白質分解加速,患者體重往往有明顯下降。
3.脖頸、胳肢窩發黑
在某些重度肥胖者的頸部、腋窩、大腿根等處常常會發現皮膚黢黑,怎么洗也去不掉,臨床謂之“黑棘皮癥”,提示患者有嚴重的“胰島素抵抗”及“高胰島素血癥”。“黑棘皮癥”也是2型糖尿病的一個早期表現。
4.生過“巨大兒”的女性
女性在懷孕期間如果血糖偏高,胎兒在這種高糖環境下生長發育特別快,出生時體重往往在8斤以上,被稱為“巨大兒”。
因此,凡是有巨大兒分娩史的女性,均屬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應定期檢查血糖。
5.視物模糊
長期高血糖可引起晶狀體增加水分含量,引起光反射變化,導致一過性地看東西模糊、視力下降等。
6.胃腸道不適
糖尿病性植物神經病變常可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患者常表現為腹脹、攝食量少或頑固性便秘,也有少數患者表現為慢性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這類患者腹瀉并不是因為感染,抗生素治療往往無效。

7.排尿困難及尿潴留
高血糖可損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經,影響膀胱的收縮及排空,患者表現為小便困難、尿潴留及“張力性尿失禁”。
當男性出現上述癥狀時,不僅要想到前列腺肥大,還要注意排除糖尿病。
8.異常出汗
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經病變時,可導致患者汗液分泌異常,即便天氣不熱(尤其是吃飯時)也常常大汗淋漓,特點是上半身出汗多,下半身出汗少或不出汗。
9.直立性低血壓
糖尿病性植物神經病變可造成血管收縮功能異常,當患者久坐、久臥后突然站立時,由于血管不能反射性收縮,導致血壓下降而引起一過性腦缺血,出現頭暈、眼花甚至暈厥。
10.性功能障礙
糖尿病可損害植物神經并引起周圍血管病變,從而導致男性性功能障礙(即“陽痿”)。
據調查,男性糖尿患者合并不同程度勃起功能障礙的約占50%左右。因此,中年男性性功能障礙患者,要注意化驗血糖,排除糖尿病。
11.手足麻木
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經炎,表現為對稱性的手足麻木、疼痛、灼熱、感覺減退或消失,也有人會產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覺。所以,有原因不明的手足麻木者,應注意檢查血糖。
12.皮膚(或外陰)瘙癢
高血糖可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引起皮膚及外陰瘙癢(尤其是女性),讓人寢食難安,因此,有上述癥狀者應注意排除糖尿病。

13.皮膚反復“生癤長瘡”
高糖環境有利于病菌滋生,加之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因此,病人容易發生皮膚、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等部位感染。所以,皮膚反復生癤長瘡、經常尿路感染的人,也要檢查血糖,排除糖尿病。
14.傷口久不愈合
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外周血管病變,使得傷口周圍組織的血供較差,加之患者營養物質丟失嚴重,因此,一旦受傷或手術,傷口往往不易愈合。對傷口久不愈合者,一定別忘了檢查血糖。
15.自發性皮膚水皰
“糖代謝異常”導致皮膚營養障礙和微血管損害,導致“糖尿病性水皰”。
水皰好發于指、趾、手足的背部,皰液清亮,頗似燙傷水皰,區別是這種水皰周圍無炎性紅暈,而且不痛。
糖尿病性水皰發生突然,可自愈,但反復出現。故反復發生這種情況的人,也應查血糖。
16.牙齦發炎及牙齒松動
高血糖可引起口腔黏膜感染及牙周炎。此外,長期高血糖可導致牙槽骨骨質疏松,造成牙齒松動甚至脫落。
17.“無痛性”心梗
由于存在感覺神經病變,糖尿病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約有1/3的患者沒有疼痛的感覺。因此,這種情況下也要注意排查糖尿病。
怎樣知道自己
有沒有得糖尿病
經常有患者問:“我用家里的血糖儀測得空腹血糖是7mmol/L,飯后12mmol/L,這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靜脈血糖用于診斷:
診斷糖尿病需要抽靜脈血測血糖,而且必須是血漿(指將全血離心去除紅細胞等有形成分后剩余的部分)血糖,而血糖儀測的是末梢毛細血管的血糖,與靜脈血糖存在偏差,通常是偏低的,因此,如果用血糖儀的檢測結果來診斷糖尿病,很容易漏診那些血糖輕度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
因此,在家用血糖儀測的血糖值不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依據,必須去醫院測靜脈血漿血糖才可以。

“雙軌制”的糖尿病診斷標準:
目前國內外將“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這兩項指標共同納入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1.以血糖作為診斷標準
(1)如果患者有“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糖尿病癥狀,只要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75g葡萄糖糖耐量試驗(OGTT)2小時后血糖≥11.1mmoI/L,或隨機血糖≥11.1mmoI/L,便可確診為糖尿病。
(2)如果患者沒有“三多一少”糖尿病癥狀,則需要擇日再重復化驗一次血糖,兩次結果均達到以上標準,同樣可診斷為糖尿病。
2.以糖化血紅蛋白作為診斷標準
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和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CDS)分別在2010年和2020年正式批準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但是,當有一些影響紅細胞壽命的因素存在時,HbA1c數值不準確,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宜采用HbA1c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按照上面的標準,確診糖尿病似乎不難。但事實上,醫生診斷糖尿病還要考慮以下因素。
OGTT診斷糖尿病時要排除“應激因素”
有些情況下患者存在應激因素,如高燒、重癥感染、急性心梗、腦卒中、嚴重創傷、大手術等,均可刺激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從而引起血糖升高,但是,這種血糖升高往往呈一過性,隨著應激狀態的解除,血糖可隨之完全恢復正常,這種情況屬于“應激性高血糖”,而非真正的糖尿病。
糖尿病分型也很重要
糖尿病是一種“異質性”非常突出的疾病,臨床分為1型、2型等許多類型,不同類型的糖尿病,其病因、發病機制、治療方法以及預后等都不一樣。
因此,醫生確診了糖尿病之后,還要對糖尿病進行分型,以便給患者精準施治并預測其未來轉歸,這時往往會要求患者進行一些其他檢查,比如胰島素抗體檢測等。
如果忽視糖尿病分型,把不典型的“1.5型糖尿病”當成“2型糖尿病”治療,就會延誤病情,甚至釀成嚴重后果。
來源:慢病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