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患者生命垂危 十堰人醫應用“救命神器”ECMO創造生命奇跡

秦楚網-十堰頭條訊記者 吳忠斌 特約記者 鄭楨楨 通訊員 趙旭 報道:近日,十堰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醫護人員應用體外膜肺氧合器(ECMO)技術,成功救治兩名危重患者,連收兩面錦旗。
9月17日深夜,十堰市人民醫院急危重癥中心、重癥醫學科主任黃光慶一聲“快備床,準備ECMO”打破了科室的寧靜。心導管室一位準備行介入手術患者突發室顫,需要啟動ECMO治療。訓練有素的ECMO團隊迅速響應,立刻投入到搶救患者的準備中。
患者是37歲的左先生,跳繩過程中突發胸痛不適,胸痛位于胸骨中下段,程度較重,伴呼吸困難,全身乏力、出冷汗,癥狀持續難以緩解,遂至十堰市人民醫院急診治療。入院后,醫護人員對左先生完善相關檢查,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死。與家屬溝通后緊急入心導管室行冠脈造影。剛到手術臺上,患者突然出現室顫,意識障礙,呼之不應,全身紫紺,血壓測不出。在心臟病中心常務副主任、心內3病區主任譚利國指揮下,醫護人員立即進行胸外按壓、腎上腺素反復靜推,電除顫,經口氣管插管等一系列搶救措施,3分鐘后患者仍未恢復竇性心律,譚利國果斷決定啟動ECMO治療。
“兩名護士預充管路,我們來穿刺,其他人按壓用藥不要間斷。”黃光慶主任有條不紊地指揮著搶救。25分鐘后ECMO順利上機,3分鐘后患者恢復自主心律。在ECMO輔助下順利完成冠脈造影及支架植入手術。帶著轉運呼吸機、移動氧源、ECMO機器以及近十種必備藥物和微量泵,凌晨1時40分,左先生安全返回ICU。
從急診到心內導管室再到ICU,各個環節流暢進行,為患者開辟了一條生命的綠色通道。一夜守護,患者循環逐漸穩定,ECMO、呼吸機持續順利運轉。在ICU醫護人員日夜守護下,ECMO輔助130余小時,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順利撤除ECMO。9月24日脫機拔管,9月27日轉心臟重癥監護室(CCU)繼續治療,后在科室主任姚玲玲帶領下,在心臟中心醫護人員的精心照顧下,患者恢復良好,無任何神經系統后遺癥,現已返回原工作崗位。
10月13日10時,45歲的沈先生因呼吸困難3小時來到十堰市人民醫院治療。兩個月前,沈先生因診斷為空洞型肺結核,曾入住十堰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當天,完善相關檢查后提示,沈先生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性大。11時,完善冠脈增強掃描后轉入CCU。轉運途中,患者出現意識喪失,呼之不應,面色青紫,大動脈搏動未觸及,血壓測不出,呈嘆氣樣呼吸。護送的醫護人員立即面罩接氣囊輔助呼吸,胸外按壓,至CCU后行緊急氣管插管接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胸外按壓、電除顫等一系列搶救后患者心跳恢復,但血壓仍低,需大劑量升壓藥物維持,處于心源性休克狀態。心內科緊急聯系ICU黃光慶主任。
接到命令后,ECMO團隊分秒必爭,達到現場后快速鋪巾、置管,同時操作的護士細致嚴密的預充管路,無縫銜接,從置管到上機一氣呵成,在ECMO輔助下運送患者至導管室完成急診冠脈造影及支架植入術。在介入室,一根導管深入心臟附著小血管,看著屏幕,“左前降支、回旋支閉塞”,心內科1病區主任趙繼先一邊說一邊熟練而細致地進行操作,全身心集中在手上的機器和眼前的屏幕上。20分鐘后,患者血管開通了,術后返回ICU給予抗結核、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維持內環境穩定、營養支持等對癥支持。ECMO運行70余小時后,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順利撤除ECMO。10月17日拔除氣管插管,10月20日順利轉至心臟監護室繼續治療。在心臟中心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10月27日,患者恢復良好,無任何不適癥狀,成功出院。
ICU被稱為離死亡最近的地方,卻也是離曙光最近的地方,這里是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目前,十堰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開展ECMO治療達百余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