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發現并診斷食管癌癥,十堰人醫窄帶成像放大技術給食管早癌患者贏得生機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適用于關乎人們身體健康的各項疾病,對于危害性極大的癌癥而言,更應當如此。十堰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引進奧林巴斯(HQ290)電子放大內鏡和奧林巴斯光學放大染色內鏡(GIF-H290Z),為患者提供最尖端的窄帶成像放大內鏡檢查,讓檢查結果更精細,即使細微的病變形態也無所遁形,成為發現和診斷食管早癌患者的“火眼金睛”,為患者贏得更多治愈和生存的機會。
不久前,市民王大爺(化姓)因反復咽部異物感來到十堰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就診。入院后醫生先為其完善普通胃鏡檢查,發現食管距門齒約31cm處粘膜見片狀發白病灶。為了進一步確認病變情況,內鏡醫師使用放大染色內鏡,通過NBI(窄帶成像)及ME(放大)技術對其病變部位進行又一次檢查、診斷,發現王大爺此處病灶粘膜著色不均勻,血管擴張、異形,存在無血管區,高度懷疑食管早期癌。繼續行病理活檢后結果顯示為:(食管)鱗狀上皮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伴局灶癌變。
針對王大爺情況,十堰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專家組展開病例討論,為其制定了消化內鏡微創治療方案——ESD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經過大約3個小時的手術,王大爺食管處病變完整剝離,創面無出血、穿孔,術后將病變完整組織送病檢,病理結果確診為“食管鱗狀細胞癌”。在醫院消化內科醫護團隊的科學康復護理下,目前王大爺恢復良好,已正常進食。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愈食管癌的病例,窄帶放大成像技術是實現的關鍵。”十堰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醫生表示。
據悉,窄帶成像技術又稱為內鏡窄帶成像術(NBI),是一種新興的內鏡技術,它是利用濾光器過濾掉內鏡光源所發出的紅藍綠光波中的寬帶光譜,僅留下窄帶光譜用于診斷消化道各種疾病。放大內鏡(ME)是通過在內鏡基礎上增加變焦鏡頭,使黏膜組織光學放大1.5~150倍。兩者結合可以提高內鏡診斷的準確率,在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早期腫瘤診斷方面有獨特優勢。
醫生介紹,胃癌、食管癌是我國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但是早期胃癌、食管癌經過積極有效治療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而且近一半的早期癌癥可以進行內鏡下微創治療,避免外科手術。因此早期發現是治療胃癌、食管癌的關鍵所在。自2020年以來,十堰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先后引進奧林巴斯(HQ290)電子放大內鏡和最高端奧林巴斯光學放大染色內鏡(GIF-H290Z),已成功開展多項內鏡精查技術,為多名消化道早期癌癥患者及時發現腫瘤,贏得了根治的機會。
醫生建議,在普通胃鏡檢查中發現胃內微小病變,高度懷疑癌前病變或早癌,但活檢沒有證實的患者;病理已經證實為癌前病變或早癌的患者,重度萎縮性胃炎或伴有腸上皮化生的,需要對整個萎縮部分進行精細化胃鏡檢查的患者;有胃癌家族史,需進行精細化胃鏡檢查的患者:都應該及時進行精細內鏡檢查,以便更早更準確診情況,爭取更好的治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