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受強冷空氣影響,武當山景區迎來強降溫天氣。在海拔1612米的金頂,2024年冬天的首場降雪如約而至。雪花隨風飄舞,落在古老的宮觀、樹枝以及山頭,天地間仿佛同一色,一磚一瓦、一方一隅都浸透著白色,盡顯詩意之美。這一場初雪,不僅為武當山增添了幾分寧靜與神秘,也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著名的道教圣地、武當武術的發祥地、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5A級旅游區,整個武當山有哪些著名景點呢?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推薦一下武當山必去的打卡景點。
玄岳門

從武當山城區向東行約6公里,便是玄岳門。
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石坊的俗稱,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是古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重大門。明清時游覽武當山的北方人、江南人都必須經過玄岳門才能進入武當山,所以玄岳門被稱為仙界第一關,是區分山上與山下、塵世與仙境的標志性建筑。
玄岳門是一座三間四柱五樓式仿木石構建筑,高11.9米,寬14.5米,全部是用巨型青石雕鑿成構件后砌而成。牌坊正中最顯眼的位置,是明世宗朱厚熜欽賜的“治世”匾額。額枋、欄柱、坊等處均雕刻有仙鶴游云、八仙迎賓及各種花鳥圖案,體現出高超的浮雕、圓雕、鏤雕等雕刻手法,堪稱石雕藝術精品。
遇真宮

從玄岳門向西行約1公里,便是遇真宮。
遇真宮是武當山古建筑群的主要宮觀之一,屬武當山九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建筑坐北朝南,背依鳳凰山,面對九龍山,左為望仙臺,右為黑虎洞,山水環繞如城,故有“黃土城”之稱。
遇真宮由皇家敕建,屬宮觀式建筑。整體建筑采用規整式布局,按南北軸線展開。布局突出特點為三重兩進第一重為山門,第二重為龍虎殿,第三重為大殿。現存宮墻保存比較完整,中宮建筑沿中軸線對稱布局,由南至北依次為山門、前院、龍虎殿、主院、真仙殿等。
元和觀

元和觀為武當山“九宮八觀”之首觀,它東距遇真宮1干米,西距玉虛宮2千米。
元和觀早在未元時期就已經有了。明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玄帝殿宇、山門、廊廡、東西方丈、齋堂、道房、廚室、倉庫44間。元、明、清三代,元和觀曾改造和增建,其規模僅次于遇真宮。現存文物建筑37間,建筑面積1479平方米。1994年12月,元和觀隨同武當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玉虛宮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位于武當山的南山腳下它是武當山九宮八觀中最大的道宮,也是明代中國最大的道宮,由于是大修武當時的大本營,也稱“老營宮”。
明永樂年間“北建故宮,南修武當”,在武當山建造了規模宏大的皇家廟觀,而玉虛宮則是整個建筑群中最大的廟宇,明朝著名文學家王世貞為此不禁發出“玉虛仿佛泰阿房”的贊嘆。因此,玉虛宮有“山中甲宮”之美譽。
玉虛宮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有外樂城,里樂城和紫金城,規制謹嚴,院落重重。現存建筑及遺址主要有2道長1036米的宮墻、兩座碑亭、里樂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云堂以及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遺址。這些殘存的遺址,到今天仍有很強的感染力,很是值得一看。
磨針井

從武當山游客服務中心乘坐景區觀光大巴車約20分鐘,就可以到達磨針井。
磨針井建筑主體依據玄天上帝在武當山修真的故事而布局,整個建筑占地約5000平方米,廟宇52間,建筑面積約1543平方米。磨針并建筑突破了嚴謹的對稱體例,左邊為層樓,右邊為方型井亭和大殿,前面有廊廡及道院,旁邊為配房及山門,雖四合而無定式,頗具江南園林的建筑韻味。
近年來,武當山特區深入挖掘、整理道家思想文化中廉潔、廉政元素,與當代廉政文化相結合,把磨針井打造成了武當山道廉文化教育基地。2011年,磨針并被列入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
八仙觀

八仙觀距離磨針井約6公里,乘坐景區觀光大巴車約10分鐘,就可以到達八仙觀。
八仙觀建筑群坐北朝南,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大殿、龍虎殿、配房組成一個小型四合院,建筑緊湊有序。所有建筑都為單檐硬山小青瓦頂,磚木結構,抬梁式木構架。建筑面積為545平方米,占地面積約3300平方米。
八仙觀所在的八仙觀村,是十堰有機道茶的生產示范基地,集茶葉生產、加工、銷售、茶藝、品茶、悟道、休閑服務于一體。從6月1日起,每天上午、下午,各有2場武當武術展演和武當道茶茶藝展示在這里舉行。
金頂景區

金頂景區最重要的建筑,也是武當山的精華和象征。金頂景區包括瓊臺中觀、黃龍洞、朝天宮古神道上的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和太和宮的中軸線上布局的元代古銅殿、朝拜殿、紫金城、金殿等古代建筑。這里保存著大量的各朝代制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珍品,是中國古代建筑和鑄造工藝的燦爛明珠,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古代科技水平的歷史見證。
金頂景區主要景點有“一柱擎天”觀景臺、鐘樓鼓樓朝拜殿、紫金城、靈官殿、金殿、父母殿、轉運殿、皇經堂 、中觀、朝天宮、黃龍洞等。
太子坡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是武當山“八觀”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道觀。
據記載,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救建玄帝殿宇、山門、廊廡等29間。后經過多次擴建和重修,現存太子坡的主體建筑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遺構。1982年,國家對復真觀開展全面修繕,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觀內有祖師殿、龍虎殿、皇經堂、五云樓、太子殿等建筑,被列入全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子坡整個建筑群依山就勢,按照玄天上帝修煉的故事精心設計,以縱橫序列布局了六進七個院落,“創造”出1.6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建造殿宇105間,建筑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紅墻蜿蜒曲折,院落錯落有致,紅墻綠瓦的道觀掩映在香林花從之中文白然相萬映襯T協批融為一體,結構出“一里四道門”、“九曲黃河墻”、“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觀。
逍遙谷

逍遙谷是武當山唯一的一處集山和水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景點,俗稱獼猴谷,因獼猴眾多而得名,它是武當山“動八景”中最有代表性的景點。
逍遙谷目前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獼猴成群,并建有棧道、吊橋,游客可以在幽長的峽谷中欣賞玉虛巖、響水潭、白龍潭等風景。
在逍遙谷還有一座三孔石橋天津橋,又稱劍河橋,是武當山明代橋梁中規模最大的石拱橋之一,也是鄂西北地區現存歷史最早的石拱橋。數百年來,歷經無數次山洪沖擊,仍安然無恙。劍河橋雖位于深山曠野,但這里古樹參天,河水清幽,加上龍泉觀和照壁兩處建筑,讓人有身在庭院的感覺。
自6月1日起,每天上午、下午,各有1場武當武術展演在天津橋廣場舉行。
紫霄宮

紫霄宮,全稱“太元紫霄宮”,建于明永樂十一年,坐落在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東北的展旗峰下,占地面積約27.4萬平方米,是武當山保存比較完整的皇家廟觀建筑群。
紫霄宮坐北朝南,建筑對稱布局,主要名勝有金水橋、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東宮西宮、鐘鼓樓等。紫霄宮曾是紅三軍司令部,1932年,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紅三軍轉戰武當山,賀龍元帥曾居此。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紫雪宮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1994年12月,作為武當山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南巖宮

南巖宮全稱“大圣南巖宮”,始建于元代,明代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整個南巖宮鑲嵌于懸崖峭壁上依山而建,就險峻程度和著名的北岳恒山的懸空寺可以相提并論。
南巖宮現存建筑21棟,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有大碑亭、玄帝殿、龍虎殿、摩崖碑刻群、福壽康寧石刻、兩儀殿、龍頭香、天乙真慶宮等。南巖宮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活”教材,又因它處在陡峭的山崖邊上,也被游客譽為“掛在懸崖上的故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