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鄉以“堅持黨建引領,打造活力天寶”為工作核心,不斷探索集鎮規范化管理,致力打造示范黨建村莊,確保實現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素質的“轉軌”,真正幫助群眾“留得住、能致富”。
蔡壩村是天寶鄉基層黨建工作探索路程中的顯著縮影,蔡壩村位于天寶鄉中部區域,共有8個村民小組,492戶1438人,貧困戶189戶675人,全鄉最大集鎮坐落于此,屬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在鄉黨委的指導下,蔡壩村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緊扣民生需求、發展經濟、完善服務,打造集鎮管理提升樣板。
黨建引領強基礎
一是充電補鈣,狠抓能力素質培訓。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主題黨日”、愛心超市“積分制”管理等,創新內容和載體,將城鎮服務、公共管理等納入學習培訓內容,全面提高黨員干部對現代化城鎮建設、職能服務提升、精細化管理等工作的認知水平,逐步實現基層黨員干部從小農思想“勞力者”向現代“管理者”的角色轉變。
二是強基固本,緊盯陣地隊伍建設。以提升組織力為目標,積極協調爭取項目,建設會議室、電教室等黨員培訓、活動場所,同時,結合文化服務中心項目建設,建設了健身中心、百姓大舞臺,能夠滿足黨員和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工作生活需求,成為學習宣傳、開展工作、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沿陣地。
三是帶頭表率,凸顯先鋒模范作用。在搬遷入住、拆舊復墾、人居環境等工作中,始終堅持黨員為先、凝聚氛圍的目標。給黨員家庭懸掛“黨員家庭戶”標識牌,讓黨員勇亮身份,牢記黨的宗旨,爭做先鋒表率。結合各項重點工作,建立黨員工作“臺賬”,明確黨員的“責任田”,以立足本職抓落實、提高工作執行力為切入點,確保各項工作穩步推進、任務保質保量完成。對于疑難重癥、推進吃力的工作,采取設立優秀黨員“示范戶”“先鋒崗”等方式,通過黨員的骨干、帶頭和橋梁作用,影響和帶動周圍的群眾加快工作落實步伐。
產業發展添活力
新的生活環境需要新的產業支撐,才能幫助群眾實現從“泥土地”到“水泥地”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著眼集鎮長期規劃,結合脫貧攻堅、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等工作,深度挖掘資源優勢,拓寬產業鏈條,調整優化片區產業結構,大力支持合作社和企業發展,以期滿足搬遷群眾就業、務工需求,提高搬遷群眾收入水平和質量。引進鞋廠、文化石等一批扶貧車間,發展茶葉200余畝,冬棗500畝,帶動300余人參與產業發展,成立了恒升市政管理公司,通過招聘保潔員、駕駛員等解決80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優化服務暖民心
一是優化人居環境。綠化,在搬遷點房前屋后統一規劃、統一栽植,擴大綠化率;亮化,統一安裝路燈500余盞,提高亮化水平,提高群眾安全感;美化,打造文化長廊營造文化氛圍,實現基層黨建、脫貧攻堅、教育事業、家庭美德、民間習俗等各方面內容的結合拼接,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勾勒出生態宜居、美麗幸福新蔡壩;凈化,規劃放置300個垃圾箱,實現集鎮垃圾規范化管理,同時由黨支部牽頭,組織群眾定期對搬遷點環境衛生開展大整治,提升群眾衛生意識,保持搬遷點干凈清爽衛生的人居環境。
二是精細化管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價值引領、支持服務、統籌協調和凝聚骨干等方面的作用,匯聚治理資源,創新治理格局。制定完善了村規民約,從制度層面規范群眾行為,倡導群眾文明生活;施行黨員包樓棟、片區制度,每一棟樓房、每一個片區明確一名黨員聯系,負責該棟樓的秩序管理和群眾訴求的收集反饋,實現“群眾需求聽取最真切、群眾想法反饋最及時、群眾利益服務最到位”的目標。
三是全面提升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黨支部牽頭,不定期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豐富群眾日常生活,傳承民族民俗文化,持續精神文明建設。除了日常的黨支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各類學習教育活動等之外,還先后組織開展評選道德模范、黨員帶頭開展“義務植樹”等;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等,以學習先進經驗,提升自身能力促發展,引導廣大群眾樹立以所學致富的價值導向;組織村民開展廣場舞健身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羅翔宇、胡淑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