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張娟)組織貧困群眾成立專業合作社引導大戶發展產業增收;引進天潤公司、天寶鞋廠等企業落戶帶動貧困戶就業脫貧;土雞、肉牛養殖悄然興起,茶葉、核桃、獼猴桃等特色農業發展勢頭良好,生態蔬菜種植產業供需兩旺……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天寶鄉處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譽的天寶鄉,通過多次入戶走訪摸排、民主評議等程序,完成了全鄉貧困人口2284戶7672人的精準識別。該鄉上下一心,“定規劃”理清發展思路,“真對接”落實幫扶措施,“算收入”對標脫貧動態管理,“講政策”公示公開家喻戶曉等方法,因戶施策分類推進產業扶貧、就業脫貧、教育治貧,貧困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
富民產業,撐起一片艷陽天
“變‘輸血’為‘造血’,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關鍵,重點要選準富民產業、找準發展路子。近兩年,該鄉先后引進了天潤農業、楚真食品、治錚魔芋、九湖生態等公司落戶,結合本地張家山、王家山茶場等企業,對接38家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組織帶動農戶從事種養業,公司收購、加工、包裝、銷售,形成了“公司+合作社+產業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50% 以上的貧困戶與市場主體之間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產業建設和資金扶持到村到戶,穩步發展萬畝茶園、萬畝魔芋、烤煙、生漆種植業和豬、牛、羊、土雞畜牧業等傳統產業,重點培育核桃、泡椒、獼猴桃、冬棗、藥材、蜂蜜等特色產業,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的目標。
“我包你管,利益共享;我種你摘,優先就業;你產我銷,旱澇保收。”在該鄉龍灘村天潤生態農業產業園,政府將企業、合作社、產業基地和貧困戶聯結在一起,結成了產業利益共同體。天潤公司提供育苗和技術,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將泡椒、獼猴桃等基地分包給貧困戶管理,到成熟期,優先聘請貧困戶采摘。今年基地流轉土地300余畝,建好生產、加工廠房2000余平方米,在全鄉10個村組織農戶種植泡椒1200多畝,帶動300多戶農戶種植,其中貧困戶240戶,月支付工資達30余萬元。產業扶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截至目前,全鄉產業項目已覆蓋80%以上的農戶,帶動近1000戶貧困農戶參與產業發展和產業經營,戶均增收2100余元。
易地搬遷,搬出一片新天地
“現在交通便利了,環境優美了,不用花錢就住到了這樣的好房子,還能在家門口就業,既能掙到錢也能照顧家里,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去務工謀生了,這在以前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啊!”家住蔡壩村福緣安置點的田光娥感慨地說。
田光娥一家7人,是今年年初從山上的土坯房里搬入福緣安置點的扶貧搬遷戶,經村干部介紹,5月初開始在該鄉集鎮的鞋廠上班至今。這里的絕大多數搬遷戶之前都是常年外出務工,現在交通改善了,引進了公司、企業,有的在鞋廠務工,有的在酒店、加工廠、超市、電器公司上班,家庭收入比之前翻了幾番。
該鄉積極整合資金,針對1676戶5362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共規劃建設安置點63個,嚴格“限面積、限價格,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分配”的要求建設安置房,統一規劃廚房、豬圈、廁所等輔助設施,同步實施循環道路硬化,生態景觀公益區,配套生態亮化工程,精心打造“道路硬化、水體凈化、庭院綠化”生態宜居村莊。認真謀劃搬遷戶的就業問題,通過培育和壯大安置點的后續產業,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長遠發展平臺,力求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昔日墻裂頂漏風雨來作客,今朝壁固瓦全寒暑去無蹤。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讓該鄉貧困群眾的“安居夢”變成現實。
創業就業 繪就宜業新畫卷
一臺臺縫紉機飛快地轉動著、一排排成品整齊地擺放著…….幾十名女村民正各自忙著各自的工序,有的縫紉,有的鎖邊,有的膠粘,有的包裝……“扶貧車間”里到處是忙碌的身影。
據悉,該鞋廠主要從事時尚男女鞋和童鞋的生產加工和出口貿易,是一家可容納200人以上的勞動密集型手工業加工企業。天寶鞋廠落地該鄉集鎮,直接實現了進集鎮扶貧搬遷戶勞動力就近就業。在一期培訓的80名員工中,貧困勞動力達59人,有效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同時,鞋廠在生產車間一樓建設有兒童娛樂場所,安排專人接送鞋廠職工小孩,讓小孩放學后能夠安全開心玩耍,讓孩子父母安心生產,實現顧家掙錢兩不誤,緩解和減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的難題,真正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標。
為切實解決貧困群眾特別是搬遷群眾的增收難題,該鄉將就業創業扶貧作為長效脫貧的重要措施來抓,通過大力實施創業就業扶貧,確保人人都有致富技能,實現早日脫貧致富。全鄉貧困勞力共2442人,其中在家665人,外出1777人,有培訓需求628人。在摸清底數,掌握需求的基礎上,對種養殖業、造廚烹飪、加工業等實用技能技術進行培訓,已開展19個場次540余人,逐步實現“一戶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脫貧”目標。通過走訪外出成功人士、企業老板對接貧困戶勞動力崗位需求,成功組織726人外出務工。開展“返鄉創業扶持行動”,積極宣傳各項優惠政策,利用就業扶持政策,引導有一定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農民自主回鄉創業,已引導回鄉投資創業67人。
扶志+扶智,扶出天寶新氣象
“過去農閑的時候,村民茶余飯后閑聊、打牌的現象比較普遍,尤其是打麻將,湊到一塊兒,也顧不得做飯、看孩子,家庭矛盾就出來了。”蔡壩村今年61歲的村民王安榮介紹說,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鄉上通過開群眾會、培訓會等方式多次組織開展對群眾的思想教育工作,又先后引進了公司、企業和鞋廠,村民們特別是婦女同胞逐漸從麻將桌走上了“工作臺”,錢掙了,家里也和氣了。
扶智為先,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該鄉按照“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的要求,著力解決貧困群眾“思想貧困”,破除“人窮志短”和“等靠要”思想,以致貧原因為導向入戶宣傳、因戶施策,加強對貧困群眾政策法規、實用技術、家庭教育、文化知識等各類培訓,改變精神面貌,教育引導群眾自覺摒棄“安貧樂道”思想,提高自身素質和致富能力,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同時,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筑牢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以嚴格的使命擔當精神助推脫貧攻堅。堅決杜絕“舊瓶裝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等問題,把脫貧攻堅新形勢、新要求、新常態入腦入心,以思想認識提高促進思維大創新、經濟大發展,促使黨員干部增長見識、開拓視野。
精準扶貧,任重而道遠。伴隨著精準扶貧的鏗鏘節奏,勤勞樸實的天寶人民正以昂揚的姿態,邁步走向發展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