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走進湖北省竹溪縣天寶鄉高橋村王家山茶園,一塊塊、一行行茶帶掩映在崇山峻嶺與叢林懷抱之中,氣溫雖低,但茶樹依然郁郁蔥蔥,生機盎然,描繪出別樣的茶園風情。

湖北省竹溪縣境內山川縱橫,氣候溫潤,森林、植被覆蓋率很高,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區。高山云霧出好茶,在竹溪縣,喜愛喝茶的人,都知道王家山有好茶。
日前,筆者到竹溪縣天寶鄉高橋村對接鄉村振興幫扶工作,村書記陳正洲介紹:高橋村現有人口186戶575人,產業振興主要以養殖業、種植業為主,茶產業成為穩定增收致富項目,茶農對茶產業發展意志堅定。
“目前,王家山茶園總面積1038畝,其中村集體173畝,農戶共計474畝,農業專業合作社120畝,新挖茶園271畝。年加工第一道箭茶共約1000斤,每斤茶葉賣到1100-1200元,加上第二道普茶2000斤,年產值達170萬元。10多年過去了,價格至今未變。”依托茶產業,村里的茶農逐步走上了生態發展之路,種茶效益穩步提升。

如今,高橋村茶農戶年均純收入達1.6萬元,茶葉帶動50戶130余人增收。
據品茶人士介紹,此地茶葉上市時間要比其它茶園晚一個多月,生態環保無污染,品質優良,味道甘甜綿長,清香久雅,是名副其實的“野茶”。但產量很小,一直供不應求,“拿錢難買王家山茶”成了王家山茶的“招牌”。
天寶鄉副鄉長黃明說:“10年前,王家山茶園是耕地,只有少量茶樹,起初只是自給自足,滿足村里喝茶人需要,后來村民發現這里的茶葉味道很好,名聲遠揚,成了暢銷貨。”
此地產出茶葉味道純正、供不應求,便有了在周圍擴大種植面積的念頭。
當時,舉全鄉之力,用牛耕、人工開墾“二荒地”(指沒有種植農作物,生長雜草),盡可能擴大山場有用面積,最終擴大到現在的647畝。面積擴大了,種植、管理、采摘、加工等各個環節要嚴格把關,才能確保茶葉產量和品質,就在村里建起了面積達680平方米的茶葉加工廠,有烘干機、揉茶機、烘炕機各2臺,機械設備與人工技藝使制茶工藝得到保證。

“去年,高橋村又新挖茶園271畝,可帶動20戶茶農增收,目前新苗長勢良好。做好茶產業,帶動更多村民增收,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村書記陳正洲很有信心的介紹道。
據竹溪縣農業農村局茶葉專家介紹,王家山茶園土質為高山砂壤土,土肉厚,有機質豐富,基礎養分好,保水保肥,通透性良好,加之海拔高,云霧彌漫,晝夜溫差大,光照強度、氣候、降水量均適宜茶樹優質生長。
因地制宜,不斷摸索,與村民一起發展壯大茶產業,提高效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讓這個傳統產業在鄉村振興路上煥發新的生機。如今,在竹溪縣天寶鄉,像王家山這樣的特色優質產業正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支點,成為走向共同富裕和全面振興的好資源。(梁宏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