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物華天寶”之說的竹溪縣天寶鄉,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近年來,天寶鄉緊緊抓住全縣發展大生態、大旅游的重要機遇,突出特色產業,以“工業強鄉、產業富鄉、生態立鄉、特色興鄉”建設為抓手,傾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經濟,打造綠谷核心區域,天寶鄉有著很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
構建生態經濟大鄉,打造綠谷核心區域
地處秦巴山脈東段北坡,位于十堰市竹溪縣中部地區,距竹溪縣城約100公里的天寶鄉,是楚地進入川渝的門戶,也是進庸沿堵河入漢江的咽喉,在十堰構筑西部開發和經濟走廊戰略中處承東啟西區位。全鄉版圖面積22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292640.44畝,森林覆蓋率89.86%,為全縣中南部山區典型特征。良好的植被和極高的森林覆蓋率,讓天寶鄉在竹溪縣中部地區樹起了一道天然綠色屏障。
天寶鄉屬南部北端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溫潤的氣候、遼闊的山場資源,為天寶鄉發展農林牧副特生產賦予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全鄉境內有南北流向大小河流兩條,河谷兩岸風景秀麗,地勢平坦,是天寶鄉魔芋種植的核心區域,以張家山茶場和王家山茶場為龍頭的有機綠茶是天寶鄉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天然的地形地勢,為成為 “中國綠谷”核心區域提供堅實基礎和條件。
經濟結構基礎以生態為主。
2011年全鄉經濟1.66億元,農業0.87億元,其中種植業0.57億元,畜牧業為0.27億元。
魔芋:按照市、縣“一統三分”發展戰略和“南特北茶”的發展思路,依托資源稟賦,圍繞“兵天路”和“泉雙路”十二個魔芋重點村建設魔芋產業帶。目前全鄉魔芋種植面積達到12000畝,種芋基地面積達到3500畝,通過加大組織動員,落實地塊和面積的強勢推動,基本形成連片經營、成片發展的產業格局,苞魔套種、油魔套種、林魔套種生產技術得到深入推廣,已成為“全縣魔芋第一大鄉”,抵御病蟲害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茶葉:以張家山和王家山茶場為龍頭,茶葉面積達到1.1萬畝,其中幼齡茶園6500畝?,F有茶農約2500人,年茶農人均收入達到3000多元。圍繞整合茶葉資源,形成產業優勢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張家山和王家山茶葉生產線,最大限度的調動農民培植茶葉產業的積極性,使茶園整體增效,讓1300余戶茶農得到真正的實惠。
中藥材:堅持“長、中、短”藥材相結合,逢俏不趕,逢疲不丟,穩定藥農收入,把中藥材種植確定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項目。以雙河村、老莊子村為示范園基地,建成規范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的樣本示范園,示范園面積200畝,堅持分行定項種植,在天寶原有110多種藥材品種的前提下,示范種植的有70多個品種。去年8月由竹溪縣藥材辦、科技局牽頭實地對規模種植50畝以上的中藥材大戶進行檢查驗收,以白附子為主的、7個種植規模在50畝以上藥材種植大戶累計1033畝順利通過驗收。
畜牧養殖業:2011年天寶鄉結合山區實際,充分利用廣闊的山地和豐富的草地,加強對規?;B殖戶的扶持,發展壯大畜牧業。50頭以上規模養豬戶從去年的8戶增加到10戶;10頭以上規模養牛戶從去年的7戶增加到12戶;100只以上規模養羊戶從去年的15戶增加到19戶。全鄉利用秸稈及農業廢棄生物進行養殖,豬全年出欄15500頭,散養山羊2432只,肉牛養殖700頭,雞鴨出籠12萬只。
發展生態經濟,有很好的干群基礎。
2011年是竹溪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國綠谷,建設全省生態經濟大縣”戰略目標的第一年,為保質保量按期完成植樹造林任務,鄉黨政“一把手”親自掛帥,與各村、鄉直各單位簽訂植樹造林目標責任狀,號召全鄉全體機關干部、各村黨員干部帶頭參加義務植樹,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大力開展庭院綠化和四旁植樹,鄉農技站、林業站全體工作人員分片包干蹲點服務,現場解決植樹造林及管護上遇到的各類難題,確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全鄉已經建立了1個育苗基地、兩個義務植樹基地(樟樹埡、小桂),累計發展林特經濟林1萬多株、庭院植樹綠化1000多戶、集鎮綠化補植兩個(蔡壩、龍灘)、道路綠化100多公里、義務植樹3萬多株、補植補造200多畝。植樹苗4000余株,完成荒山綠化430余畝
為了進一步推動秀美天寶建設,鄉黨委政府審時度勢作出“以林養鄉,使天更藍、水更青、山更綠”奮斗目標,力爭在五年內實現“兩個全覆蓋”,即荒山綠化全覆蓋、庭院美化全覆蓋的綠化。
偏遠山區人少地多,廣大群眾守著大山急需要山綠更值錢,水清多財富。在綠化山水的同時,天寶鄉大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牢固樹立大開放意識,采取多種有效辦法和措施,大力招商引資,實施“回歸工程”。實施“工業強鄉”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合理開發利用水電、板石、礦產資源,加強協調服務和規范管理,建成盤活全局、影響深遠的工業骨干項目,已經形成優勢,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大峽三級、四級電站、蒿壩電站及白沙電站竣工發電,天寶的水電行業在“中國綠谷”中南部地區已成為骨干力量。
發展綠色產業的出路。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一是加快退耕還林步伐,并結合退耕還林,大力發展林特經濟,使之成為農民的第一副業,既能達到綠谷建設的要求,又能較快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二是加快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打造鄂西北魔芋、茶葉大鄉,合理布局,形成規模,做大做強。爭取資金扶持,通過建立工業園區,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生產有機綠茶系列、茶食品系列、魔芋食品系列等綠色有機茶品,打造綠谷中南部山區特色的生態產業鏈條。
爭取招商引資,推進工業化進程。在深化發展生態林業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林業產品精深加工,實現產業鏈條的生態化、有序化和互助化。一是繼續大力發展水電開發,走“以林養水、以水養電、以電興工、以工強鄉”的循環生態經濟發展之路,目前全鄉已與武漢凱迪公司打成生態能源發電項目。
強化服務意識,完善服務制度,改進服務態度,制定和完善生態經濟環境發展的配套政策,通過改變天寶鄉經濟發展軟環境,達到創新發展經濟的目的;三是集中資金重點扶持主導產業,促進生態產業迅速壯大。努力營造寬松透明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安全穩定的治安環境,引進鄉外資金和吸收民間資本,大力發展魔芋加工、茶葉加工,力爭實現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真正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強鄉富民。
加強科技培訓,促使勞動力回流。一是加快產業化進程,以更優的條件、更好的環境促使農民工主動回鄉支持建設;二是加強農業技能培訓,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平臺和省市縣三級對貧困地區農民技術培訓的契機,加強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三是合理安排剩余勞動力,鼓勵剩余勞動力外出創業,并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引進資金回鄉創業,推動經濟的發展。
轉變思想觀念,提升軟環境實力 。軟環境是在經濟建設中起著極大的作用,而經濟建設歸根結底,最為關鍵是人的問題,因此提高全鄉干部群眾對發展生態經濟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進一步轉變干部群眾思想觀念,在軟環境建設上力爭有新突破,必須做到:一是樹立生態意識。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鄉廣大基層干部和人民群眾對發展生態經濟重要意義的全面認識,使發展生態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二是加強自主意識。爭取把政府發展生態經濟的決策轉化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增收致富的愿望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主動實踐;三是增強進取意識。以爭創新業績為動力,既不滿足一時所取得的成績,也不固步自封、停滯不前,要敢于創新、不斷實踐,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最終達到光輝的頂點。(楊明強 索志杰)
天寶鄉專業化養牛大戶
青山綠水在天寶
天寶大山深處好養羊

天寶鄉“兩芋”(魔芋、洋芋)間作示范基地
天寶鄉張家山茶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