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建成支點”的征程中,創新一直被擺在最突出的位置。“十四五”以來,湖北堅定不移實施科創引領戰略。《“十四五”的湖北答卷》,今天來看湖北如何以“硬核科技”撬動高質量發展。
記者 田思鵬:這,是本月剛剛入列的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怎么樣,有沒有被燃到?這艘完全由我國自主打造的航母,不僅塊頭大,更是全球首個裝備電磁彈射技術的常規動力航母。其實這套“開創性裝備”的背后,就藏有我們湖北科研團隊的身影。湖北的工程師們不僅參與了電磁彈射技術的研發,還讓這項引領性技術走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今年,在湖北東湖實驗室,他們讓1.1噸重的試驗車7秒內飆出650公里時速,刷新世界紀錄,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會坐上“貼地飛行”的高速列車出游。
這還只是湖北創新果實的冰山一角。“十四五”期間,如同電磁彈射這樣的重大創新成果在湖北競相涌現:存儲芯片實現完美逆襲,超大功率激光器打破國外壟斷,就連稻米都能“變身”成黃金救命藥。
科創成果遍地開花的秘訣在哪?看看湖北的“裝備庫”就懂了:從國家級大科學裝置到重點領域全覆蓋的新型研發機構......這陣容,堪稱科研界的“王牌天團”!
那么,這些依托高能級平臺產出的“黑科技”,最終能不能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呢?近期,湖北集中發布42項“尖刀”技術攻關成果,在展出的每一項成果旁,都詳細標注了示范場景、應用單位以及投資機構,這樣強調接力機制的構建,意味著尖刀并不是單一技術的突破,而是一場協同創新的聚變效應。政府、產業、高校、金融資本與應用場景深度交融,才跑出了成果轉化的加速度。
而作為技術應用的最后一環,“十四五”以來,湖北的高新技術企業從1萬家增加到3萬家,翻了兩倍!科技型中小企業更是增長超5倍!平均每天,就有25家科技型企業在這里誕生。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4年每年跨越一個千億臺階。最關鍵的是,66%的科技成果直接在省內落地,真正做到“研發出圈,就地變現”。
從一項項“卡脖子”技術的破壁,再到一條條產業鏈的煥新崛起,“十四五”的湖北,用實實在在的“科創指數”,寫就了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指數”。(余旭東 田思鵬)
(責任編輯:徐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