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鄂西北山區,霧氣尚未散去,一輛新能源公交車緩緩停靠在海拔700米的趙灣鄉青龍山村候車亭。村民李桂花將新采摘的200斤香菇搬上車廂,笑著對司機說:“今早進城趕早市,順便給孫子捎個快遞。”這條剛開通的“客貨郵”專線,讓曾經因山高路遠而閉塞的村莊,正式接入谷城縣全域公交網絡。
在這里,公交車不僅是通勤工具,更是穿梭于城鄉的“移動紐帶”。它承載著快遞包裹進村,裝載著農產品進城,編織出一張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物流網,成為破解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的關鍵鑰匙。

一個小包裹里的民生答卷:破解山區“最后一公里” 困局
“以前取個快遞比趕集還麻煩。”回憶起過去的物流困境,趙灣鄉村民張國子打開了話匣子。趙灣鄉海拔高、路途遠,距離谷城城區62公里,曾是快遞配送的“盲區”。由于山路崎嶇、運輸成本高,多家快遞企業只能兩三天集中配送一次,有時遇到極端天氣,包裹滯留一周都是常事。
這樣的困境并非個例。谷城縣山地丘陵占比大,部分偏遠村莊交通不便,農村物流長期面臨“成本高、效率低、覆蓋窄”的難題。工業品下鄉“進不來”,農產品上行“出不去”,快遞收發“不方便”,成為制約鄉村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堵點。

轉機始于谷城縣探索的公交“客貨郵”模式。2024年,該縣通過整合全域公交資源,在不影響乘客正常出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公交車的剩余裝載空間和成熟運營網絡,將客運、貨運、郵政快遞功能融為一體,構建起“縣—— 鄉 —— 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如今,全縣已建成1個縣級客貨郵供配中心、10個鄉鎮綜合服務站以及253個村級服務站,實現物流節點無縫銜接。
“現在收發快遞就像買菜一樣方便。”張國子指著村里的服務站說,不管是網上購買的生活用品,還是要寄給在外務工子女的土特產,在家門口就能完成。數據顯示,得益于“客貨郵”模式,谷城農村快遞時效從過去的2~3天縮短至當日達或次日達,偏遠鄉鎮的快遞覆蓋率從不足60%提升至100%。
一輛公交車的多方共贏:激活城鄉發展新動能
上午10點,公交車抵達盛康鎮綜合服務站,司機王師傅與站點負責人完成貨物交接——卸下村民的快遞包裹,裝上的則是剛采摘的山野菜和農戶要寄往外地的土特產。“我們這條線路每天既能拉乘客,又能運貨物,每月能給公司多增收3000多元。”王師傅說。

這種“一車多用”的模式,實現了物流企業、公交公司與群眾的多方共贏。對于快遞企業而言,整合成立的“谷城云倉+物流快遞倉儲分揀運營中心”與公交網絡結合后,大幅降低了運輸成本。“線路投遞成本降幅接近五成,讓我們敢于深耕農村市場。”華夏創谷負責人譚云峰介紹,成本下降后,企業不僅拓展了服務范圍,還能為農村電商提供更優惠的物流方案。
對于公交公司來說,“客貨郵”服務成為重要的增收渠道。在全域公交票價下調、老年群體免票等政策實施后,公交企業運營壓力增大,而“客貨郵”帶來的額外收入,為線路優化、車輛維護提供了堅實支撐,讓城鄉公交服務得以持續提升。

受益最大的還是廣大農戶。五山鎮茶農李大姐深有體會:“以前茶葉采摘后,要花大半天時間送到縣城發貨,還擔心耽誤保鮮。現在公交車直接到村里來收,上午采摘的茶葉下午就能發往全國各地,既省時間又保品質。”如今,趙灣板栗、五山茶葉、冷集黃桃、茨河腐乳等優質農產品,借著公交“快車”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年銷售額累計增長超千萬元。
一條物流線的城鄉融合:鋪就鄉村振興快車道
在廟灘鎮萬家營村的客貨郵綜合服務點,除了收發快遞,還兼具電商銷售、農資代購、產品展示等功能。“村民可以在這里查詢農產品市場價格,通過電商平臺下單,還能代購化肥、種子等生產資料。”站點負責人透露,自服務點成立以來,已經幫助村民銷售了超過50萬元的土特產,并代購了超過30萬元的生產生活物資。

這種“物流 +電商+產業”的融合模式,正讓越來越多的鄉村煥發活力。谷城縣通過“合作社+農戶”“基地+農戶”等模式,將“客貨郵”網絡與特色產業深度綁定,形成“生產—— 運輸—— 銷售”一體化產業鏈。如今,村級客貨郵服務點不僅是物流節點,更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服務站”和城鄉交流的“聯絡點”。

截至目前,谷城全縣205臺城鄉公交車輛通達所有鄉鎮和269個建制村,鄉鎮公交覆蓋率100%、建制村公交覆蓋率93%。一輛輛穿梭在城鄉之間的公交車,既載著村民走出大山、融入城市,也載著希望走進鄉村、點亮生活,讓“家門口乘車、屋門前發貨、村莊頭取件”成為農村居民的生活常態。
從解決“取件難”的民生小事,到激活鄉村產業的發展大事,谷城公交“客貨郵”模式以小切口撬動大民生,用巧辦法破解大難題。未來,隨著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這條連接城鄉的“民生線”“產業線”“振興線”,必將讓城鄉融合發展的步伐更加堅實,讓民生溫度持續暖透谷城的每一個角落。
(責任編輯:李曉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