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松花江上》的悲愴旋律響徹中華大地,讓無數同胞熱血沸騰、共赴國難。毛澤東同志曾評價:“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
時光流轉,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謀劃部署“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為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提供了行動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學習好宣傳好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全黨全國的重大政治任務。新征程上,呼喚著新時代的“宣講之力”。正如當年的抗戰歌曲能轉化為戰斗力,今天把全會精神講深、講透、講出新意、講出特色、講出磅礴力量,就是驅動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產力,是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的精神引擎。
11月10日,湖北省委書記王忠林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將全會精神宣講工作擺在突出位置,這既是對標看齊的政治自覺,更是激活發展動能的戰略考量。11月11日上午,省委書記王忠林以省委宣講團團長的身份來到華中科技大學,帶頭向師生宣講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在湖北走深走實。
宣講能不能講好,關鍵看怎么講?講什么?在哪兒講?為誰講?要看講得在不在理、用不用心、動不動情。省委書記王忠林在部署我省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宣講時提出的“講清楚‘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講清楚‘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講清楚黨中央關于國內外形勢的基本判斷、講清楚‘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重大原則、主要目標、戰略任務和根本保證;講清楚貫徹落實全會精神需要著重把握的幾個重點;講清楚省委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主要考慮”,就是要通過廣泛深入宣講,進一步把全省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決策部署上來,切實把“十五五”發展戰略重點變成支點建設的“施工圖”“實景圖”。宣講也是生產力從這一要求中找到了有力注腳。
一、用思想賦能激活生產力的“精神內核”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不僅包括生產資料與勞動工具,更包括勞動者的思想認知與技能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宣講正是思想賦能的關鍵載體。

在燕磯長江大橋施工現場,宣講隊員站在施工中的橋塔旁,以這座“世界級”超級工程為鮮活教材,講述自主創新與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
宣講作為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重要手段,能夠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掃清思想障礙,激發干事創業的活力。在這方面,湖北交通投資集團的“行走的思政課”,打破傳統課堂界限,將宣講搬到京港澳改擴建工程梁廠、燕磯長江大橋等施工現場,取得積極成效。今年沉浸式宣講已覆蓋300余萬人次,企業精神轉化為建設交通強國的實際行動。
這種宣講通過思想引領破解認知梗阻,讓理論從書面語轉化為家常話,從思想武器轉化為生產工具,讓勞動者在理論滋養中提升覺悟、增強本領,推動了生產要素從有形聚合向無形升級轉變。
二、用資源整合搭建要素流動的“暢通橋梁”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主導、高效配置”,而宣講正是打破信息壁壘、促進資源對接的關鍵紐帶。
近年來,湖北的科創政策宣講生動踐行了這一理念。針對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湖北推出“科創供應鏈平臺+政策包宣講”模式,深入企業解讀“科技金融質效提升方案”“國企容錯免責清單”,指導企業通過平臺“下單”需求、對接資源,已完成4000多項需求匹配。在十堰市茅箭區,“事業編企業用”政策的宣講,讓研發人員的創新活力轉化為技術突破動力。從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政策解讀,到工業園區的技術普及,宣講讓政策紅利、市場信息、技術資源精準對接生產需求,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穩步提升。當理論創新、政策部署轉化為具體生產實踐,思想就催生了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
三、用實踐轉化形成知行合一的“催化效應”
宣講的價值不在于“說得多好”,而在于“做得多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宣傳思想工作“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武穴市龍坪鎮的“文化+宣講”品牌正是如此。他們創作了250個原創節目,覆蓋群眾1萬人次。
當宣講不再只是“理論灌輸”,而是將“大道理”轉化為“實操指南”,村民從政策宣講中找到致富路徑,企業從創新部署中明確發展方向,社區從治理要求中探索和諧之道,就一定能展現出生產力特征。這種“宣講+實踐”的模式,完全可以讓全會精神從“紙上文字”變為“田間地頭的實效”,催生鄉村旅游、數字農業等新業態,實現從思想共識到生產力躍升的質變。
四、用凝聚人心匯聚團結奮進的“磅礴合力”
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更需要凝心聚力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宣講正是培育共識、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徑。

湖北廣播電視臺與武漢市殘聯聯合推出的《永遠跟你走》專題音樂黨課
近年來,湖北廣電推出的紅色音樂黨課,以文藝作品為載體在全國宣講近700場,線上線下覆蓋5000萬人,用紅色旋律凝聚起干事創業的強大力量。由此可見,宣講大可有可為,也必有作為。在基層治理中,宣講有效化解矛盾、培育文明鄉風;在企業發展中,宣講能強化團隊凝聚力,促進協作創新;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災等關鍵時刻,宣講更是成為統一思想、共克時艱的“精神旗幟”。這種聚合作用,既優化了生產關系,又營造了團結奮進的良好氛圍,讓個體力量匯聚成推動發展的“荊楚合力”。
宣講的生命力在于“準”與“活”的平衡。具體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宣講,就要堅持準確權威的基本要求,摒棄“千篇一律”的宣講模式,既講清“十四五”時期的輝煌成就,也闡明“十五五”時期的戰略意義;既解讀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判斷,也細化省委貫徹落實的實踐路徑。試想,在鄂西山區,宣講員用“山路變高速”的變遷詮釋發展成就;在光谷實驗室,專家以“科技突圍”的案例解讀創新戰略;在社區樓棟,網格員用“柴米油鹽”的變化回應群眾關切,全會精神就自然做到了入腦入心、落地生根,宣講也必然會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的生產力。
從烽火歲月一首歌曲轉化出兩個師的戰斗力,到新時代一場宣講轉化為響當當的生產力,有著一脈相承的邏輯,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落實好省委關于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各項部署,就要求我們不能把宣講當成“軟任務”,而要視為“硬支撐”;不可滿足“說得好”,而應追求“做得好”;不要一味“務虛功”,而要轉化“生產力”。這樣,宣講才能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生產力——它或許無形,卻能凝聚起改天換地的磅礴力量;它或許柔軟,卻能鍛造出無堅不摧的精神鎧甲。
只要每一場宣講都成為思想的播種機、政策的解讀器、共識的凝聚點,宣講這個生產力,就一定會伴隨千萬奮斗者豪邁的步伐,讓黨的創新理論如春風化雨,滋養出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
(責任編輯:李曉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