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高峰和產業高峰都要靠我們自己去攀登。”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的殷殷囑托,如號角催征。
身負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戰略支點的千鈞重任,直面全球科技競爭的激烈態勢,湖北果斷亮出“尖刀工程”,以利劍出鞘之姿斬斷“卡脖子”技術壁壘,在科創賽道上奮力突圍。
一年礪劍,初顯成效。
42項標志性成果陸續亮相,五大領域實現重要突破,中國光谷在全球光電子信息產業中占據領先地位,北斗技術打破國外壟斷格局,新能源汽車躋身產業高地,形成較強競爭力。
這把“尖刀”為何能初顯成效,其出鞘發力的關鍵何在?
一、破局先破“幻”,死磕硬撼!
科技創新從無“靜待超越”的江湖童話,唯有不進則退的生存鐵律。湖北摒棄“龜兔賽跑” 的虛妄幻想,既不盼對手中途歇腳,更不滿足于循序漸進。
面對北斗產業曾受GPS壟斷的局面,湖北集結科研力量,潛心攻關、務實攻堅,研制出星地一體化實時厘米級增強服務系統,一舉突破國外技術壁壘;即便擁有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優質資源,仍邀請陳十一院士團隊組建全國首個智能工業軟件研究所,在船舶制造領域以關鍵軟件替代實現突破,讓被動“卡脖” 蛻變為主動 “卡位” 的先發優勢。這份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化作湖北在科技賽道上的奔涌動能,將差距熔鑄成破壁的烈焰,以雷霆之勢加速向前。

二、立標不守“標”,劍指領跑!
“所有的目標都不是最終目標!”江湖正道在于永無止境的精進。湖北從不把立項指標或現有競品視作終局,而是以全球頂尖水平為動態標桿,在迭代中淬煉極致、再創巔峰。
量子科技領域,“漢原1號”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轉變,隨即對標全球最高標準,憑實力贏得海外訂單;新能源汽車賽道,當行業還在扎堆800公里續航之爭,湖北已劍指1000公里續航新高度,待350Wh/kg 固態電池成為江湖熱點,湖北團隊早已研制出400Wh/kg 的先進產品,多項指標國際領先。依托百余家國家級創新平臺與新型研發機構,湖北以開放視野緊盯全球前沿,讓六成“尖刀”成果躋身國際先進行列,兩成成果實現全球領跑,持續抬高科技創新的天花板,書寫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江湖傳奇。

三、聚力才巨“立”,機制給力!
2022年9月,湖北出臺“尖刀”技術攻關工程實施方案,獨創“五個一”的“尖刀機制”:一款“尖刀”產品、一家牽頭部門、一個示范場景、一家應用單位、一家投資機構,這讓市場牽引力與政府助推力實現同頻共振。市場是“硬道理”,湖北堅持“下游考核上游、應用考核技術、市場考核產品”,讓技術攻關直奔產業痛點與民生需求。肺部磁共振成像系統精準服務患者,北斗高精度芯片成本下降、銷量提升,體現技術轉化的實際價值。政府是“真朋友”,出臺專項政策,創新“撥轉股”模式,搭建武創院等核心平臺,構建“產業基金+專業研究所+聯合創新中心”的生態體系。各部門打破壁壘接力支持,讓近千個項目從“小苗”成長為產業 “立柱”,重構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轉化體系,破解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

四、科技興則湖北興,科技強則湖北強。
緊盯“國家所需”,瞄準“未來所向”,夯實“湖北所能”,“尖刀工程”以加快建設武漢區域科創中心為抓手,將破幻立根的清醒、動態對標的智慧、多方協同的合力熔鑄為“尖刀”靈魂,在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中出鞘發力,為科技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湖北智慧”與“湖北力量”!(鄧國輝)
(責任編輯:徐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