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襄城區的廣袤的田野上,多臺搭載北斗導航的大型拖拉機轟鳴作響,牽引著旋耕機、播種機在連片的田地里來回穿梭,好一副搶抓時令,加快秋播的忙碌場景。
近年來,襄城區積極破解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探索推進“小田并大田”,以國資主導、村企聯動模式,讓土地資源迸發最大活力,蹚出“碎地生金”的發展路子。

(資料圖)
解開“小田枷鎖” 聚土地合力
過去,因分散經營效益低下、農村“空心化”,不少耕地漸漸拋荒。田塊零散、常規流轉土地經營收益不穩定,導致經營糾紛、拖欠土地流轉費等狀況也時有發生。
病灶在哪,藥方就開在哪。去年,襄城區構建“農戶—村集體—國資平臺公司”耕地逐級流轉模式,讓“零散田”的整合效應持續釋放。
木橋村就是襄城區的第一個試點村。累計4個月,國資平臺公司就完成了田塊整治、地力提升、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生態防護等一系列工程,提升萬畝耕地的管理效率。“小田并大田”后,木橋村8342塊耕地整合為2122塊,耕地面積由5038畝增加到5840畝。
田地集碎為整、集中成片,“小田”變大了;實施圖碼管控,平整田埂、壟溝、生產路等,土地變“多”了。截至目前,累計流轉土地近2萬畝,通過“小田并大田”改造后新增耕地700余畝,如今“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耕地質量和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統種一片田 延鏈提質效
無人機飛防、智慧灌溉、裝有北斗導航的農機設備......“零散田”蛻變“聚寶盆”,不僅實現“統種同種”,科學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提高土壤肥力,還能推動水稻、玉米等主導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穩住了糧食生產基本盤。
“今年,秋收碰上連綿陰雨天,糧食烘干倉儲設備派上大用場。”國資平臺下屬襄陽綠谷公司副總經理王瑤向記者介紹,今年新上兩臺烘干倉,400噸濕稻谷、濕玉米直接住進“空調房”,機械化搶收、烘干和存儲的全鏈條保障穩穩地守護了糧食安全。
眼下秋播正酣,王瑤又算起糧食“增收賬”,“農戶自個請人翻地到完成播種,每畝得花180元,現在小田變大了,機械化作業后一畝地費用可節省50元。”在耕作服務費上,僅木橋村一季就能節約17萬元。
目前,國資平臺注冊了“襄水綠禾”商標,大米深加工項目正在建設中,秸稈、稻糠、麥麩等農副產品加工成飼料銷售,每畝可額外獲得200元收益。此外,菜籽油加工項目也在同步推進。

為進一步搭建“村級資源統籌庫”,該區國資平臺公司一方面精準摸排有勞動能力、掌握一技之長且有就業意愿的村民,分類登記造冊形成“人力資源儲備庫”;另一方面全面統計村內噴霧機、耕地機等各類農機農具,梳理歸檔建立“農資設備臺賬庫”,盤活村級運營管理的“家底”。
碎地增收益 百姓嘗甜頭
建立國資整合耕地資源機制,所獲收益反哺村民、村集體,村集體年均增收180萬元,村民年戶平均增收8000元……
70歲的田花枝也是田里的一把好手,過去守著的7畝耕地卻被分成5塊零散田塊,機器進不去,收水稻全靠鐮刀割。老伴去世后,耕地也漸漸被拋荒。“小田并大田”政策一出臺,她就第一個簽字贊成。
“每畝地500元租金與76元地力補貼就穩穩拿到手,省心又靠譜。”田花枝笑盈盈地分享,自打“小田并大田”后,每年還有分紅拿,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原本打算“留塊地給孩子”的楊家華也算過一筆賬:一畝水稻,年景好時產量1000斤,賣糧收入扣除成本所剩無幾,“還不如打零工三五天的收入”。
現在,懂農活、擅鉆研的他,成了襄城綠谷公司的“金牌農耕手”。“農田里的機器,就沒有我不會開的。”楊家華的語氣帶著莊稼人特有的爽朗與驕傲。系統化培訓后,農忙時,他幾乎天天泡在田里“滿勤”上崗,機器賺得歡,每月也有八千元左右穩穩落入口袋。

村集體經濟有了“進項”,村級“共享社”辦得更紅火了。在“幸福食堂”,10塊錢能解決一日三餐;在“服務社”免費提供理發、裁縫、家電維修等便民服務。
田疇披錦繡,沃野奏強音。襄城區“小田并大田”工作正繼續向歐廟鎮、臥龍鎮等地有序鋪開,田間地頭穿梭的播種機正播下了豐收的種子,為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寫下了“農”墨“種”彩的注腳。(齊然然 盧一帆 董美麗)
(責任編輯:徐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