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植入芯片,讓偏癱患者的手活動起來;
稻米里“造血”,50斤米能頂5升血漿;
100年才能破譯的密碼,量子計算機用1秒鐘就能搞定……
這些不是科幻片里的畫面,而是打上“湖北造”烙印,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科技“尖板眼”。
11月6日,“尖刀”技術攻關項目成果正在武創院展示,這里展出了湖北自2023年6月立項以來的42項“尖刀”產品,涉及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數字經濟與北斗、生命健康五大關鍵領域。

就在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一樓展廳“科創大樹”下,去年此時,總書記語重心長道:“科技高峰和產業高峰都要靠我們自己去攀登。”幕幕場景,歷歷如昨。
如何攀高峰、破封鎖?湖北的這把“尖刀”,利刃出鞘!
謀尖刀
戰略破局劍指“國之所需”
湖北“尖刀”工程的戰略謀劃,本質是一場關于“國家命運與區域擔當”的深度思考。
在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的背景下,湖北沒有選擇“撒胡椒面”式的全面開花,而是于2022年9月出臺了“尖刀”技術攻關工程實施方案,瞄準國家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生命健康等戰略需求,集中全省科教資源,向“卡脖子”技術發起沖鋒。
正如上個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忠林主持研究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尖刀”工程所強調,要緊盯“國家所需”,心懷“國之大者”謀劃“尖刀”項目。
這樣的選擇,源于湖北對國家關鍵領域的洞察,更是對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的提前布局。這一切,只為了在下一輪科技浪潮中,搶占先機。
礪尖刀
原始創新突破“無人區”
“礪尖刀”的過程,是原始創新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驚險一躍。這一躍,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挑戰,但正是這些挑戰,鑄就了科技創新的輝煌。
在這42件“尖刀”產品中,一件火柴盒大小的器件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研發的全球首款145GHz調制器,簡單來說,這個元件是電、光信號轉換的關鍵“翻譯官”,直接決定通信發射端傳輸質量。4年前,我國僅能生產帶寬40GHz以內的電光調制器,高端產品長期被國外壟斷。研發團隊持續極限突破,近期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研制出了170GHz的調制器,已經進入“無人區”。
這種“極限突破”在北斗領域同樣顯著。湖北珞珈實驗室研發的“高精度多源位姿傳感器陣列”,就像給汽車和公路裝了“更敏銳的眼睛”和“更穩定的大腦”,哪怕在信號差的隧道里,也能精準定位。目前,該技術已在京港澳高速等5條智慧道路進行應用。這正體現了“尖刀”技術攻關工程以“用”為導向——“下游考核上游、應用考核技術、整體考核部件、市場考核產品”。
湖北的“尖刀”工程始終以全球視野審視自身——既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也要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智慧。本次展覽上,多項成果技術在全球已“遙遙領先”:
國內首臺冷原子商用量子計算機“漢原1號”,體積與功耗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十分之一,目前已斬獲訂單并實現海外出口;
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每年最高能完成3.5萬例人全基因組測序,成為全球日交付能力最強的設備;
武漢衷華腦機6.5萬通道雙向植入式腦機接口系統,在幾項核心指標上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武創院院長李錫玲介紹,“荊楚”系列人形機器人已實現4次迭代,成功入駐汽車、文旅、教育等行業,訂單紛至沓來。
這種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打造了“尖刀”最鋒利的刃!
亮尖刀
價值轉化鍛造“產業新生態”
“亮尖刀”的終極目標,是讓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這些成果背后,是湖北構建的“五個一”機制——政府、企業、高校、市場、金融“接力式”支持,推動“從0到1”的技術突破加速向“從1到N”的產業應用轉化。

在這之中,扮演了“催化劑”與“連接器”關鍵角色的武創院,可以成為理解這片生態環境的絕佳切入點。
過去一年,武創院上下非常忙碌,過去一年,僅展廳來訪預約登記就達1068條。該院接待全國各地前來交流學習、洽談合作的人士近2萬人次。
在1068條預約記錄里,超過1/5來自政府部門,涵蓋青年干部培訓班、高校思政課實踐團隊、街道辦等。在這里,青年干部感受著“新質生產力如何通過崗位協作實現”,大學生來觀察“技術如何變成產品”,街道干部來探尋“創新如何落地基層”。
武創院以“撥轉股”方式打造成果轉化“共投共擔”機制,最大限度保障了成果轉化過程中寬容失敗原則的落實,又最大限度提升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有接近1000個項目在這里從種子成長為產業的參天大樹。
此外,武創院構建起涵蓋7支產業基金、29家專業研究所、64家聯合創新中心的“北斗七星式”創新生態,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發力,讓實驗室“盆景”加速變為產業“風景”。
從“謀尖刀”到“礪尖刀”,再到現在的“亮尖刀”,這一件件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是全省上下八百多個日夜的集中攻堅,也是“五個一”接力機制的合力突圍。眼下,湖北已搭建起“1家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10家湖北實驗室+16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45家新型研發機構”的科技矩陣。
站在未來產業的門檻前,湖北用這把“尖刀”劈開的不僅是技術壁壘,更是關于“創新為何、創新何為”的深層思考——真正的創新,從來都是面向問題的創新,是解決問題后的價值創造。這把“尖刀”最終要劈開的,是通向共同未來的道路,而這條路上,每個人都是同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