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田野,暖陽高照。嘉魚縣潘家灣鎮十里蔬菜長廊,即將結球的甘藍滿目青翠。這個習近平總書記望向的廣袤田野,正迎來好“豐”景。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湖北考察時指出,湖北要在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上奮發有為。
牢記殷殷囑托,匯聚奮進力量。一年來,圍繞城鄉融合發展,湖北大力實施區域聯動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區域協同力;建立健全武漢、襄陽、宜昌“金三角”協同發展機制,推動百強縣進位、千億縣擴容,大力發展鎮域經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據悉,“十四五”以來,全省縣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3.44個百分點,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金三角”協同加速城鄉融合
宜昌秭歸深山村民,從沒想過在家就能讓武漢三甲醫院專家看病。
“手機一點,武漢專家就能看到我的病理切片。”秭歸沙鎮溪鎮胃癌患者向伯伯體驗了數智病理診斷中心的變革。縣域標本經AI初篩、網點會診后,疑難病例直通武漢三甲醫院專家,診斷周期由5天壓縮至8小時。
這樣的創新場景已滲透到秭歸健康管理全鏈條。秭歸縣大力推進診斷設備下沉,11個鄉鎮衛生院CT配置率達67%,檢查數據實時上傳縣域診斷中心。通過加快城鄉融合,秭歸山區群眾縣域內就診率逐年提升,“小病不出鎮、急癥及時救、康復在家門”的健康新格局加速形成。
2024年11月在湖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一年來,聚焦區域協同與城鄉融合,湖北正奮力打造互動共進的漢襄宜“金三角”。
區域協同,交通先行。
9月28日,襄荊高鐵開通運營,湖北首條高鐵環線——“漢襄宜高鐵環線”正式閉環。襄荊高鐵開通后,襄陽至荊門通行時間從90分鐘壓減到30分鐘,至宜昌也僅需1小時。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高鐵一通,活力奔涌。“襄陽與宜昌,這兩座省域副中心城市,時空距離拉近了。”襄陽市發展改革委二級調研員李地寶認為,時空壓縮,交流協作更多,能推動漢襄宜“金三角”一體化,助力湖北高質量發展。
融合發展,成勢見效。
“隨著‘一小時通勤圈’的實現,‘金三角’良性互動、錯位發展、相互支撐的集成效應將會進一步彰顯。”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毛明天認為,武漢、襄陽、宜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創新協同、產業協作發展更加緊密,以漢襄宜為中心帶動武漢都市圈、襄十隨神城市群、宜荊荊恩城市群發展成勢見效,鄂湘贛“中三角”以及省際毗鄰地區融合發展更為密切。
百強縣、千億縣擴容進位
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的深山老區縣,如何破局突圍?
眼下,棗陽桃樹種植面積達35萬畝,年產鮮桃55萬噸,規模穩居華中第一。“棗陽皇桃”已成為大別山革命老區“搬不走、穩得住”的富民產業。
以“不拼先天拼后勁、不拼條件拼實干、不拼獨力拼合力”的韌勁,棗陽錨定“千億突破、百強進位”目標,在賽迪百強榜實現“七連升”。
產業千帆競發的同時,城市能級也在不斷提升。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市縣,棗陽堅定不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推動城西老城更新、城東新城崛起、城南產城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要求,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一年來,湖北以強縣工程為抓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
立足“山水洲城”特色風貌,襄陽深入實施強縣工程,在加快縣域發展、推動城鄉融合上積極探索;因地制宜培育根植性主導產業,推動縣域傳統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推動棗陽持續實現百強進位,其他縣市奮力趕超、加快發展,形成龍頭引領、梯次培育的發展格局。
從韓國漢江到長江之畔,優利德(湖北)新材料有限公司先后8次考察枝江,最終選擇扎根于此。這8次考察,是企業對枝江全方位的調研和試煉,也是枝江鏈式招商及金牌“店小二”交出的8張誠意答卷。
“姚家港化工園完整齊備的產業鏈和‘拎包入園’的優良營商環境,讓我們投資很安心。”優利德總經理金昌奭用韓語說道。
“門對門”就是上下游。在枝江姚家港化工園,企業產品原料互通、產業上下游互惠,產業鏈和供應鏈關聯度達90%。隨著三寧化工酰胺及尼龍新材料、河北金力、北京索通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新能源電池“四大主材”齊聚枝江、形成閉環,姚家港化工園將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
“有鏈強鏈、缺鏈補鏈、上下延鏈”的組合拳也為宜都招商引資打開了思路、贏得了先手。6月18日,百億東陽光、百強宜都攜手湖北聯投集團組建融強科技公司,共同打造醫藥產業供應鏈;傳統化工企業興發化工、華陽化工分別切入鋰電池電極材料、添加劑賽道;東陽光甘精、門冬等全系列胰島素產品落地投產,將成為東陽光宜都基地下一個百億級產業板塊。
鎮域經濟突破推進鄉村振興
一望無垠的蔬菜長廊上,一條580米長的果蔬觀光長廊已完工。
“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嘉魚縣潘家灣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劉朝輝說,為延伸蔬菜產業鏈,今年該鎮新引進嘉麗生態、佳禾農業、雪蘿泡菜等3家蔬菜加工企業,實現蔬菜深加工“零的突破”。
從“種得好”到“賣得好”再到“加工好”,嘉魚蔬菜正實現從“一棵菜”向“一條鏈”的躍遷。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要求,扛牢糧食生產責任,抓實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挖掘特色產業和多種經營潛力,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一年來,湖北持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
村村有市場主體、打通組織運行的“中梗阻”,是孝感1810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過10萬元的“密碼”。
在孝南區楊店鎮浐川村,村辦茶場年銷龍劍茶646萬元,帶動本村及周邊村農民務工2000余人次;在孝昌縣衛店鎮,11個村聯建供銷服務試點網點,各村年均增收2.1萬元。
宜昌西陵區錦繡社區與遠安縣舊縣鎮鹿苑村、董家村、龍泉村簽署“村社聯動、城鄉共建”合作協議。錦繡社區充分發揮城市資源優勢,多次組織“技能達人”深入鄉村,將手工花制作、串珠、繩結編織等實用技藝送到村民家門口,為鄉村增收開辟新路徑。
通過“聯村共建+村社共建”模式,荊楚大地更多城鎮鄉村推動城鄉資源共享、縮小城鄉差距,為全省城鄉居民帶來更多便利。(胡弦 高伊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