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寧的試驗空域,武漢大學的無人機正劃破長空,測試著低空經濟的未來圖景;在孝感高新區,源自武漢頂尖團隊的機器人,剛剛下線便邁向全球;嘉魚清晨采摘的甘藍,正通過孝感首衡城奔赴武漢都市圈千家萬戶的餐桌……從高端科研到日常民生,武漢都市圈的產業協同正在步入快車道。

今年6月16日,武漢大學與咸寧市人民政府在咸寧中試谷赤壁基地簽約,共建低空經濟創新研究院。
當前,低空經濟已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風口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低空經濟創新研究院聚焦低空環境三維建模與更新、低空飛行器通信網絡、低空目標探測與實時監管、低空空域管理與調度、低空數字底座時空服務平臺及低空生態應用等六大研究方向。基地由李德仁院士團隊牽頭建設,已實現“空天地水”一體化測試功能,為低空經濟研究提供實踐支撐,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電鷹速遞”試飛。這是由湖北電鷹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電鷹EHM-1600無人機,主要用于物流配送和高空照明。企業供圖
赤壁中試谷·智能無人系統測試基地是武漢大學與咸寧合作的首個項目,項目總投資3.3億元,承擔無人車、無人機、無人船、機器人等無人系統產品的性能測試以及測繪遙感實習培訓、科研觀測,建設“遙感小鎮”。在強大的科研能力的吸引下,赤壁中試谷已有衛星互聯網企業航天宏圖、“小巨人”企業武漢縱橫天地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入駐,還為武漢(咸寧)離岸科創園赤壁館引入漢寧軌道、珞珈伊云等14家瞪羚企業。
目前,低空經濟創新研究院已吸引70余名教授專家、3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入駐。中試谷赤壁基地已完成空域審批,重要配套設施基本建成,預計三年可形成百億級低空制造和檢驗檢測服務產業集群。

孝感國家高新區,由武漢手智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建設的天問人形機器人研發生產項目,自今年8月正式投產以來,已成功生產12臺“遠游”人形機器人,標志著項目已從建設期順利步入商業化量產階段。
該項目依托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勝領銜的專家團隊,匯聚了在機器人材料、設計、感知、控制與AI領域的全棧技術實力。“遠游”機器人以其在復雜環境下的抓取與自主操作模仿學習能力見長,關鍵核心零部件全部自研,具備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商業化優勢。項目規劃建設4條組裝生產線及商業應用展示中心。全面達產后,將形成年產1500臺人形機器人的規模,預計年產值可達3億元,并為地方貢獻稅收超千萬元。

天問機器人2號。圖源:湖北省總工會
孝感國家高新區圍繞武漢光谷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鏈延伸,形成了以溫度傳感器、磁傳感器、激光雷達等為核心的特色集群。華工高理是華工科技全資子公司,作為全球溫度傳感器龍頭企業,其總部及研發中心位于武漢,生產基地設在孝感國家高新區,國內60%的新能源汽車PTC加熱器來自這里。今年5月,華工高理成功斬獲歐洲某豪華汽車品牌全平臺PTC加熱器項目,總金額高達1億美元,彰顯了武漢都市圈智造在全球汽車供應鏈中的核心競爭力。
孝感高新區還是武漢“中國車谷”的重要配套基地,與東風汽車、比亞迪等武漢整車廠形成深度合作。
積極承接武漢數字經濟外溢,孝感高新區打造“傳感器+智能制造”“傳感器+智能終端”等融合場景。長江3D科學計算中心聚焦全球領先的3D科學計算與工業仿真算力平臺,為武漢高校和企業提供原始創新支持,服務于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等領域的重大工程攻關。

車行至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青翠欲滴的蔬菜連綿成片,這就是嘉魚縣潘家灣鎮聞名遐邇的十里蔬菜長廊。
潘家灣鎮貫連潘家灣鎮潘家灣村、肖家洲村、四邑村等村莊,長約10公里的蔬菜長廊依長江而建,年產蔬菜21萬噸。秋冬季以種植包菜為主,到了每年夏季,輪換種植冬瓜與南瓜。還有8個蔬菜品種獲得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認證,25個蔬菜產品獲得無公害認證,“潘家灣”“嘉魚甘藍”等品牌獲得地理標志認證。

嘉魚縣潘家灣鎮十里蔬菜長廊。記者蔡早勤 攝
早上從田間地頭收下來的包菜,一個半小時后就可以出現在武漢的白沙洲大市場。除了供應國內,嘉魚的蔬菜已經出口至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
自產自銷的種植戶蔡軍在蔬菜長廊擁有3000畝甘藍種植基地,將甘藍摘下來送到孝感首衡城,依托首衡城對接下游渠道,再加上冷鏈物流,基本每天都有1車甘藍發往省內外。
孝感首衡城項目總投資300億元,整體建成后將形成占地8000畝、商戶過萬家的全業態全產業鏈商貿物流產業集群。自2023年11月28日項目一期開業以來,已入駐商戶3000余家,涵蓋294個品類、1000余個細分品種。
黃陂的精品蔬菜、梁子湖的螃蟹、蔡甸的蓮藕、嘉魚的甘藍、云夢的藜蒿等眾多武漢都市圈特色農產品,正通過孝感首衡城的集散平臺,高效配送到湖南長沙、河南信陽、江西九江、安徽合肥等華中重點城市。這一流通網絡不僅強化了武漢都市圈內部產業聯動,更將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輻射至整個華中區域,顯著提升了區域農產品在更大市場范圍內的競爭力與話語權。
目前,孝感首衡城項目二期已全面開工建設,項目全部建成運營后將成為華中地區重要的“民生保供基地”,可實現“為武漢提供15天以上農產品供應、一小時覆蓋武漢都市圈”目標。(蔡早勤 高喜明 張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