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假期,襄陽古城的街巷間多了一道“移動的風景”——市公交集團主導策劃的“俠義公交”往來穿梭,既為游客與市民帶來新鮮體驗,更以“流動文化載體”的姿態,為千年古城注入新活力。
“這不只是文化賦能的嘗試,更是破解行業困局的破冰之舉。”市公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芬介紹,當傳統公交深陷“客源流失、經營承壓”的困境時,他們選擇跳出公交看公交,用“文化+服務”重新定義公交價值。
從被動運營到主動破局,“俠義公交”的走紅,正是襄陽公交轉型的生動縮影。通過“資源變資產、服務變收益、成本變效益”的“三變”改革,這家傳統國企正以蓬勃的活力,蹚出一條自強煥新之路。

▲市公交集團主導策劃的“俠義公交”成為襄陽古城街巷間的“移動的風景”
以破局思維撕開行業困局

▲襄陽新能源汽車公園
走進襄陽新能源汽車公園主體大樓,一排排功能設施齊全、內部裝飾高檔的現代化展廳映入眼簾。誰能想到,這個曾經沉寂的閑置空間,在國慶中秋假期,卻以3天狂攬近4000萬元銷售額的“金牌展廳”身份,成為市公交集團“資源變資產”的生動注腳。
隨著城市出行方式的深度變革,傳統公交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寒冬。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公共汽電車在城市公共客運量中的比重從54%跌至36%。
“主業客流渠道的收窄,讓我們的生存處境艱難。”李曉芬坦言,不少兄弟企業僅選擇縮減班次、延緩更新或售賣資產來“續命”,“但光靠節流,永遠等不來春天。”

▲襄陽新能源汽車公園成為金牌展廳
閑置場地“活”起來!將位于城區中心商業區的舊實業大樓、老停保站改造為高端酒店、文體教培中心,最大限度發揮其商業價值,年增加資產收益近500萬元。
線路網絡“跑”起來!整合遍布城鄉的線路資源,打造“同城半日達”和“鄉鎮客貨郵”專線,并依托樞紐場站空間,與郵政企業共建寄遞物流中心,“倉儲+配送”模式年增收超過500萬元。
基礎設施“動”起來!利用公交場站和空閑充電設施,運營充電站67座,年對外充電服務費突破100萬元。
“資源盤活不是簡單‘變賣’,而是精準匹配市場需求。”市公交集團副總經理余昆說,他們將公交優勢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把“包袱”變成了“金礦”。
在市公交集團智慧調度中心的大屏上,運營公交數量、平均速度等數據實時顯示。智能系統結合車內乘客數量、公交站點候車人數等信息,靈活調配運力,讓線路運行更高效、乘客少等待。
“公交要撐得住、活得好,既要算經濟賬,也要守公益初心。”市公交集團營運生產部主任楊龍說,在盤活資源的基礎上,集團持續推進線網優化、服務創新和模式升級。
數據反映變化:線路優化,線網重復系數從2.1降至1.72,2024年營運里程同比下降12%,百公里收入同比增長7%;定制公交,為130家單位開通86條定制線路,年收入以千萬元級別遞增,2024年營收達8295萬元;信息化改造升級,車輛利用率提升至92%,空駛里程減少15%,乘客滿意度超95%。
李曉芬表示,通過深耕市場、精準服務,市公交集團主營業務實現穩健發展,經營健康度持續攀升。在全國150余家公交企業面臨停薪停保困境的大背景下,市公交集團卻逆勢而上,形成了“風景這邊獨好”的發展態勢,成為行業轉型標桿。
以跨界思維構建增收矩陣

▲市公交集團自主孵化的“松鼠養車”躋身本地汽車維修服務“第一梯隊”
“師傅們把十幾米長的公交車修理得‘服服帖帖’,對于小轎車出現的問題,可以輕松應對。”在松鼠養車襄城店,市民李紅兵道出了眾多車主的心聲。
先進的設備、專業的技術團隊、良好的市場口碑,讓市公交集團自主孵化的“松鼠養車”品牌迅速崛起,短短3年就實現年營收破千萬元,躋身本地汽車維修服務“第一梯隊”。
“主營業務是‘壓艙石’,輔業集群是‘發動機’。”李曉芬坦言,在確保主業穩健發展的基礎上,集團以跨界思維布局輔業,通過精準匹配資源與市場需求,打造“公交+”產業生態圈。
“公交+傳媒”,流量變現新場景。從粉絲追捧的“棋士巴士”,到中省媒體聚焦的“俠義公交”,再到青年群體青睞的婚慶車廂、求婚站臺,市公交集團以互聯網思維推動“公交+傳媒”融合,將車廂、站臺打造成流動的宣傳平臺。2024年,市公交集團廣告經營收入達1595萬元,位居中部六省同級公交企業前列。
“公交+服務”,技術賦能新賽道。維修工變身“金牌工程師”,培訓師成為“明星教練”,技術員化身“業務擔當”……市公交集團將人才、設備、場地與朝陽行業精準匹配,布局“公交+維修”“公交+檢測”“公交+培訓”等板塊,年營收均超500萬元。同時,超前布局海外車輛維修、無人機培訓等新興領域,打造“技術輸出+服務升級”的雙輪驅動模式。
“公交+物流”,資源整合新模式。開展“公交與郵政”合作項目,創新“同城半日達”配送模式,“倉儲+配送”模式年增收超過500萬元,襄州區每4個快遞中就有1個從米莊供配中心發出。搭建物流平臺,成立漢江物流供應鏈公司,2024年營收1665萬元,預計2025年業務規模突破1億元。
“在科學布局的基礎上,我們還積極運用平臺思維,為輔業發展進行‘渦輪增壓’。”李曉芬介紹,市公交集團一方面通過與支付寶、微信、美團等平臺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渠道共用,讓業務宣傳推廣、銷售運維駛入“快車道”;另一方面,積極搭建平臺,圍繞強勢業務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依托“公交消費一卡通”打通線上、線下消費場景,構建起業務互聯、支付互通的專屬消費生態圈。
2024年,市公交集團“公交+”產業集群收入達9054萬元,為營運主業提供“多元反哺”,成為推動企業能級躍升的關鍵力量。這場從“單一服務”到“生態矩陣”的跨界融合,正書寫著傳統國企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以求變思維提升管理效能

▲市公交集團2025年三季度生產經營暨經營激勵評比會
銳意進取、創新求變的理念,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吹“活”了市公交集團。業務板塊百花齊放,管理效能節節攀升,創業熱情空前高漲……這背后是一場以求變思維為核心的管理革命。
“國有企業最怕員工混日子、吃‘大鍋飯’。”市公交集團企業管理部主任宋端陽直言,集團以市場化薪酬改革為突破口,通過浮動薪酬機制,讓一線干事者“多勞多得、優勞優得”。
更激烈的“賽馬機制”隨之而來:每季度經營評比會上,排名第一的單位上臺分享經驗,排名末位的單位則剖析不足,比學趕超的氛圍日益濃厚,每年從工資總額中拿出的400萬余元獎勵金,成為點燃員工熱情的“催化劑”。
“干得好拿獎勵,干不好丟面子!”宋端陽透露,集團累計發放的1280萬余元獎勵金,成功撬動各部門增收2090萬元,真正實現了“萬馬奔騰”的干事局面。
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后勤崗位嚴進寬出。近5年來,市公交集團先后調整中層管理人員70余人次,累計優化減員1200余人,人車比從1.7∶1降至行業領先的1.48∶1。
“我們引入‘互聯網大廠’管理模式,建立員工不勝任退出和末位淘汰機制。”宋端陽說,集團以真評實考促真抓實干,讓團隊面貌煥然一新。如今,工作有激情、決策有效率、落實有力度、服務全天候,是眾多客戶對公交員工的一致評價。
既要攪活“一池春水”,讓員工動起來,更要實現精細化管理,讓成本降下去。
市公交集團構建了流程化制度管理體系,自上而下厘清權責清單,提升內部管理效能;常態化開展內部審計監督,累計審減費用175萬元,節約采購資金139萬元;先后建成云上公交、數字化運營平臺、數據中臺等系統,覆蓋12個應用場景,實現管理數智化、數據共享化……
“這些‘實打實’‘硬碰硬’的改革舉措,讓突破常規的勇氣轉化為‘真金白銀’。”宋端陽表示,2024年,集團運營成本同比下降11%,利潤率同比增長29%,獲得市級以上集體榮譽7項、個人榮譽8項。
“成績屬于過去,改革永不停歇。”李曉芬表示,集團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推動國企改革走深走實,以系統化思維重構業務板塊,以市場化運作激發內生動力,以“人民公交為人民”的理念保民生助發展,向著打造“服務優質、治理現代、創新領先、品牌卓著”的全國一流現代化公交企業目標務實奮進。
漢水襄評闖出轉型路 試出新天地

▲鄧紫棋襄陽演唱會期間,市公交集團根據歌迷、市民的實際需求,“定制”了這臺“棋士巴士”
在市公交集團的采訪中,“敢闖敢試”四個字,始終縈繞在記者心頭。行業寒冬,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突圍的契機。面對客源流失、經營承壓的困境,市公交集團以“闖”的勁頭、“試”的精神,打破“等靠要”思維,走出一條“資源變資產、服務變收益、成本變效益”的煥新之路,為地方國企轉型提供了生動范例。
轉型,敢闖敢試,破局求新。市公交集團不死守“一畝三分地”,不搞盲目追風,而是憑借看家本領找活干。從虧損場站變身新能源汽車公園,到“松鼠養車”年營收破千萬元;從“俠義公交”火爆出圈,到定制公交在主營業務營收占比突破四成。每一步,都是聚焦主業、延伸鏈條的務實創新,這種既敢于“跨界”,也守住“邊界”的突破,成為從墨守成規到主動求變的示范。
服務,用戶至上,公益、盈利雙贏。公益是底色,盈利是底氣。市公交集團在業務變革中始終堅持用戶需求導向,讓“情緒價值”變“商業價值”,從而造就了多點開花、高歌猛進的良好局面。實踐證明,以用戶為中心同樣是國企發展的立身之本,在滿足公共需求中挖掘盈利空間,才能把顧客變常客、讓“好口碑”成為“真收入”。
管理,動真碰硬,激活內生動力。“干好干壞不一樣”,是市公交集團的改革信條。推行“賽馬機制”,薪酬差距最高達65%;優化減員1200人,人車比降至1.48∶1。刀刃向內,績效掛鉤,打破了“大鍋飯”,激活了“一池春水”。國企要強,不能只靠政策“喂飯”,更要靠制度“提神”,只有以實績論英雄,才能以實干促發展。
氛圍,敢想敢干,凝聚發展合力。從班子愛折騰到員工琢磨事,從“松鼠養車”布局出海到駕校謀劃無人機培訓,市公交集團處處涌動著大膽想、馬上辦的實干氛圍。國企發展,關鍵在“人”、在“干”。唯有前瞻謀劃、立即行動,才能把想法變辦法、流量變增量。
守初心不忘謀發展,“輸血依賴”邁向“造血自強”。市公交集團的實踐表明:只要思想破冰、行動突圍,在改革大潮中,國企定能闖出轉型路、試出新天地。(胡采棣 趙明星)











